踏上新征程—— 以文化人,以文促統,以文興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道路上,必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充分地結合、融通,才能使得馬克思主義牢牢扎根于中國。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過程看,黨一向堅定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方針,進一步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由于中華文化不僅標志著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及其精髓,更是帶動國家走向進步、富強的原動力。其中,“以人為本”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和“以人民為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思想,兩者之間具有高度契合性,顯示出黨治理國家及社會的基本方式始終遵循著一定的歷史文化邏輯。由此可見,中華文化與社會主義交融,具備強烈優越性和客觀合理性,而中華文化興盛更是引領萬千中華兒女迎向美好生活的通道,以及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質路徑。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的領導與人民的實踐中取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例如,故宮博物院豐富的古建筑及館藏文物,蘊含著多彩多姿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人們過往多以歷史的、莊嚴的、壯麗的形象看待博大精深的故宮文化,而將富含當代精神的文創理念引入故宮文化發展后,兼顧傳承與創新的文化傳播模式得到廣泛應用,“故宮文創”的誕生也為故宮文化帶來極具活力和時代性的文化表達形式。將傳統文化樣貌以符合當代社會價值及民眾日常生活方式融合與呈現,不僅滿足人民群眾與日俱增的精神文化需求,令人民擁有愈發富足的精神文化形態,更進一步促使傳統文化在人民實踐及創意的基礎上,共同達成了延續中華文明的真諦和創造中華文化新篇章愿望。因此,文化產業項目全方位實行,是培養人民提升文化自信的有效舉措,而文化事業、文創產業蒸蒸日上,更是推進中華文明熠熠生輝地走向世界必經之路。
樹立文化自覺,共創文化自信
國家文化事業及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日漸繁榮背景下,更多國民開始認識到中華文化內涵,并且深入理解中華文化精神底蘊,從而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與“自信”。“文化自覺”是20世紀由費孝通先生提出,認為人民知曉自身所處文化來源及其發展歷程,從對文化“日用而不知”走向具有“自知之明”狀態,此種轉變將為文化持有者及文化本身帶來強大自主力量。新時代,可以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中小學校園和課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主題建設,鄉村治理與發展進程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及思維,從環境的方方面面皆能深切感受到人民群眾對于中華文化認知的提升。故而,了解中華文化、進而產生文化自覺,已經作為當代中國人民根本使命與應有責任。
在文化自覺滋長茁壯道路上,人民也將隨著時間煥發出對中華文化的堅定自信。其中,“國風”盛行可作為體現人民充滿文化自信的生動范例,舉凡國內諸多影視作品以中華文化為題材拍攝、大量藝文活動采用中華文化為背景策劃、各類品牌將中華文化元素視為設計首要理念,這些現象的背后都彰顯出國民拒絕崇洋媚外、熱愛傳統文化的不凡姿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在人民擁有足夠文化自信后,無論對于個體本身或者社會群體,乃至國家整體,都將散發無可比擬的支撐性力量。如同錢穆先生論及文化與民族的關系時所說,文化乃民族形成之根本,文化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向世界上不同民族表達自主立場的底氣所在。
深化兩岸文化認同,助力國家統一
在奮力推進祖國統一進程上,文化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當以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媒介,并且努力不懈地促進兩岸在文化方面交流與合作時,實則為兩岸民眾搭建起完善的、堅不可摧的精神溝通橋梁。深入探究兩岸,尤其是臺灣人民過往對于大陸及中國共產黨形成偏見和誤解的原因,主要在于“臺獨”勢力的惡意捏造與人為扭曲,多數臺灣民眾接受信息的渠道及內容被錯誤的“去中國化”意識形態所籠罩,思想及道德觀念正受到不肖之徒的腐蝕與“洗腦”。為解救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臺灣同胞,以文化作為切入點,并通過中華傳統文化至今仍根植于兩岸民眾生活這一共同特征,除了借此突破“臺獨”分子為挑撥兩岸民眾關系所建構的分裂行為外,更為兩岸人民筑起深厚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進而達到兩岸人民心靈的契合。
就現實情況看,中華傳統文化的兩岸民間交流方興未艾。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陳靖姑信俗”為例,“陳靖姑信俗”起源于福建古田,盛行于閩臺兩地。根據相關史料記載,“陳靖姑信俗”很可能隨著明清時期福建漢人移居而傳入臺灣,通過經年累月發展,遍布臺灣島內主祀陳靖姑的廟宇超過400座,信眾多達1000萬人,顯示“陳靖姑信俗”早已成為臺灣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內容。值得一提的是,以“陳靖姑信俗”為主題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一直以來備受臺灣民眾喜愛,過去十幾年里,舉辦了諸如海峽論壇陳靖姑文化節、閩臺陳靖姑民俗文化節、臨水夫人陳靖姑金身巡游臺灣等活動,兩岸民眾因“陳靖姑信俗”齊聚一堂、團結一心。臺灣民眾參與兩岸文化交流活動,更能親身體會到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因為兩岸人民本就擁有共同的文化基礎,通過民俗文化凝聚彼此,從中自然產生的文化認同是民之所向,由此不但幫助兩岸民眾解開矛盾,更能真正達到精神層次上的高度統一。
持續建設文化自強的堅定道路
中華文化欣欣向榮,使得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得以向全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在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持續加深、擴大情形下,中國取得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更進一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實質、堅定的精神力量。當前,中國人民在堅持和逐步提升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基礎上,日益走向文化自強道路。從隆重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改革開放40年,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等各項國家重大活動中,見證了中華民族因中華文化繁榮富強,對內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提供共同思想基礎,民心、民力廣泛凝聚;對外則在全球視野講述中國好故事、傳遞中國好聲音,由此綻放中國人民新時代風采,使得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見識到中華文化的獨特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優越性。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文化發展、傳承、創新,文化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更作為中國能夠在世界范圍內站穩腳跟、屹立不搖的關鍵角色。必須積極將中華文明5000年歷史積淀所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從而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文化競爭力,并促進不同文化、文明之間平等交流和對話,甚至為國際社會締造出兼容并蓄、相互尊重等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友好環境,最終達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0級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