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和平統一的積極因素與反制“臺獨”的緊迫任務
在“臺獨”分裂勢力空前猖獗,賴清德頑固堅持“聯美謀獨”路線,導致臺海風險持續高企的當前,探討兩岸和平統一似乎不合時宜。換言之,“臺獨”狂飆如此,和平是否奢望,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直至和平統一路徑是否還能走通?
一方面,當前民進黨賴清德當局的確正堅定走在邁向戰爭沖突的道路上。隨著兩岸認同持續斷裂、敵對敵意日趨上升、經濟社會連接逐漸松脫、美國引爆臺海沖突的戰略沖動起伏不定,乃至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世界性戰爭沖突外溢蔓延,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礎也出現動搖。民進黨前所未有的連續執政特別是賴清德執迷不悟、投機取勢的冒險主義戰略,成為臺灣海峽由和平發展之地蛻變為地球上最危險地方的最根本因素。美國無底線“以臺制華”是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當民進黨投機冒險與美國“最后一搏”強烈共振的時候,臺海形勢便可能失控。也就是說,如果任始自蔡英文,加強至美國發起對華戰略競爭,升級至賴清德的新型“臺獨”分裂進程,或謂之“塑造式臺獨”進程自由蔓延,形勢最終可能發展到不可逆轉、難以挽救的地步。
但是,另一方面應看到,反“臺獨”的力量也在發展,核心是祖國大陸實力地位上升,反“獨”促統“工具箱”不斷豐富,一系列“工具”連續出手;臺灣社會在警覺,更多人看到了“聯美謀獨”路線的可怕后果,整體而言,以反“獨”而促統形成不可阻擋之勢。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維系和促進兩岸之間的良性互動因素仍然存在。這證明,盡管目前臺灣海峽硝煙味日濃,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基礎猶存,現在還沒有理由放棄追求兩岸和平統一的努力。
一是兩岸人民仍有血肉關系。盡管“臺獨”分裂勢力長期通過政治手段在臺灣島內全面推行“去中國化”和“漸進式臺獨”政策舉措,試圖從歷史、文化、血緣、乃至認同認知層面徹底切割兩岸,但迄今為止,這種切割遠沒有完成。臺灣島內民眾特別是年輕世代群體的中國甚至中華國家認同的確在下降,但是仍有近6成認同中華民族,仍有15%以上抵得住長期洗禮而保持中國人身份認同,仍有5%至10%左右支持統一,仍有一波波愿意到祖國大陸實現人生夢想的年輕人,仍有更多第一次到祖國大陸便感到大上“臺獨”分子歪曲宣傳之當的覺醒意識滋生。只要兩岸人民的血肉聯系在,兩岸和平統一就有希望。時下,“臺獨”與統一在認同層面拉鋸,但五千年中華文化、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自宋朝以來的兩岸統一歷史,是剪不斷的。認同在,希望就在。
二是兩岸社會仍有交流動力。這是有目共睹的。臺灣人民希望了解祖國大陸,到祖國大陸旅游觀光、探親訪友、就學就業、尋求合作、經商置業、生活養老、謀求個人發展,等等。藏于其后的是兩岸認同所形成的親近感、好奇感、依賴感在起作用,是祖國大陸一系列對臺政策和舉措在起作用。克服民進黨賴清德當局的人為障礙、進一步開放兩岸交流,是海峽兩岸各個階層群體、各行各業的共同呼聲。一次次民調表明,開放兩岸交流仍然是臺灣主流民意。民進黨當局用《反分裂國家法》《關于依法懲治“臺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反間諜法》恐嚇、阻攔兩岸交流不得人心,“臺獨”分裂分子、民進黨賴清德當局的欺騙伎倆必然被臺灣民眾的交流熱情和鮮活事實所粉碎。2024年以來,兩岸交流進一步發展,頻次、內容、形式、影響面不斷擴增,展現了可喜前景。這是“臺獨”不樂見但有利于兩岸和平的現象,是和平統一的利多。
三是兩岸經濟仍有合作需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兩岸經濟合作向前發展,兩岸和平統一的社會基礎就會發展。經濟領域,臺灣是與祖國大陸“脫鉤斷鏈”,還是相互扶持、繼續分享祖國大陸發展紅利,實質是經濟規律與政治操縱的角力,背后是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間的戰略博弈。經濟規律要求兩岸經濟合作,民進黨的“臺獨”分裂政治動機、美國的對華戰略競爭則逆勢而動,企圖解構累積數十年的兩岸經濟合作基礎。“脫鉤斷鏈”的“成效”不能說沒有,近年臺灣經濟對祖國大陸經濟依賴度在下降,從以往的約40%向30%以下下滑。但是,這種下滑是以臺灣經濟中長期利空為代價的,是經濟力讓步于戰略力的結果,是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是建立在世界經濟必然倒退到冷戰時代分裂格局錯誤判斷基礎之上的。世界經濟既不會因美國一家之力一分為二,“臺獨”分子也沒有能力讓兩岸經濟徹底脫鉤。實際上,維系兩岸經濟合作力量依然強大,臺灣民眾福祉更要求臺灣當局按經濟規律辦事,不能僅靠臺積電養活全島。而且,臺積電的優勢遲早會被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力量蠶食、祖國大陸的發展趕超。本質上看,沒有兩岸經濟合作,就沒有臺灣的世界經濟地位。沒有兩岸關系聯結,就沒有美國對臺灣的“哄抬”利用。這才是臺灣經濟的辯證法。歸根結底,經濟要發展,人民要福祉,社會要進步。只要這個方向不變,兩岸經濟合作必然止跌回升,正如搬離中國大陸的部分外資、臺資碰壁以后回流一樣。在經濟力與戰略力角力中,經濟力最終會占據上風。
四是兩岸涉外仍有互助層面。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是國際現實,二戰后國際秩序的一部分,也是在國際層面推動祖國統一的國際法理基礎。即便從臺灣現有規定看,也理應尊重和維護這個國際現實。換言之,在維護這個國際現實上,兩岸應當合作。同時,從臺灣民眾實際利益看,兩岸更要合作。當前國際現實是,臺灣當局根本保護不了臺灣民眾的海外利益,祖國大陸才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海內外中國人的強大、堅實后盾。這一點,在臺灣社會也是共識,臺灣游走海外的人士、出海的漁民等群體最有體會。當他們的利益乃至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首先想到的更多是中國大使館、中國海警、中國海軍。這次阿以沖突黎巴嫩撤僑,再次證明了這一點。“臺灣國際空間”、臺灣民眾海外利益,理應依靠血濃于水的自己人,不能靠他人。海峽兩岸涉外力量團結起來,臺灣才有可長可久的更大國際空間。而只要更多人秉持這個認知,就有利于結束兩岸在國際上的拉扯,把涉及國際空間問題上兩岸關系分歧、對立、敵意的因素,化為增進兩岸人民情感、團結和認同的因素,進而凝聚成推進祖國統一的動力因素。
五是兩岸和平仍有維護愿望。這是海峽兩岸最大公約數之一。盡管民進黨當局持續對臺灣民眾進行“反中抗中”洗腦,但真正愿意“為臺獨而戰”的民眾比例仍然不高,2024年選舉中被戰爭警醒的臺灣年輕人用選票教訓了民進黨。這說明臺灣民眾在和平問題上始終是清醒的。只要有這個清醒,兩岸和平就有希望。和平有希望,和平統一就有希望。
六是兩岸軍隊仍有同頻價值。盡管當前海峽兩岸軍隊互為假想敵,但彼此并非是無條件的互為假想敵,而是有條件的互為假想敵,且敵我關系是可能切換而非不可逆轉的。只要臺軍官兵不為“臺獨”而戰、支持中國統一,兩岸軍隊就不必也不會互相為敵;只要臺灣軍隊有心在諸如南海、釣魚島等問題上維護中華民族共同利益,兩岸軍隊還有合作空間。臺灣軍隊就其傳統、理念、部分價值趨向來說,是反對“臺獨”的。臺灣所謂“中華民國國防法”規定臺軍服膺“憲法”。而臺灣所謂“中華民國憲法”仍是“一中”的。而且,至少到邱國正為止,臺灣當局防務部門負責人基本都能公開宣示不為“臺獨”而戰的立場。現任顧立雄雖迄今未宣示這個傳統立場,甚至欲除之而后快,但也不敢公開否定。2024年8月,賴清德對臺軍將軍“不起立”自然而然的憤怒,也折射出民進黨人骨子里對這支反“臺獨”軍隊的反感、猜忌和清洗的欲望。從民進黨的理念、賴清德的“臺獨”立場及就任以來的涉軍言行和顧立雄的手段來說,賴清德有打著“轉型正義”的旗號,清洗這支軍隊,向“臺獨武裝”方向改造這支軍隊,以實現陳水扁和蔡英文未能實現的執政目標的主觀動機。不但包括組織人事上的清洗,也會包括思想理念的清洗和綠化。從賴清德上臺前后的言行看,有關舉措也在試探性推動之中。祖國大陸提出的“臺獨武裝”概念,就是針對賴清德和民進黨對臺軍的改造而來的。但是,擺在賴清德和民進黨面前的傳統理念、法制約束、官兵生死攸關利益、社會求和平的主流民意等一系列障礙,決定了賴清德能否達成其目的、達成到什么程度,是有變數的。陳水扁、蔡英文明了這個道理,所以對臺軍的改造投鼠忌器、瞻前顧后。8月賴清德在將軍面前的“沖冠一怒”,也是用“霸氣”的外表掩飾對統御這支軍隊信心不足的表現,反而暴露了其內心的脆弱。但是,他的“不幸”反而是臺軍官兵的萬幸,有助維系兩岸軍隊“都是中國軍”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紐帶。只要臺灣這支軍隊堅持1924年6月16日創立以來在抵御外侮、振興中華上的傳統理念,就是給和平統一以切切實實的希望。
七是兩岸有關文件和規定仍有一中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自不必多說。即便對岸的所謂“中華民國憲法”,其核心意涵也是一個中國和追求兩岸統一。陳水扁主政末期,民進黨人謝長廷提出以“憲法一中”作為突破兩岸政治僵局、實現正式交流的政治基礎,也是依據臺灣這個規定的核心意涵。長期以來,民進黨和“臺獨”分裂勢力從“修法”、“釋法”、判例等層面,處心積慮肢解、重塑這部“一中憲法”,但受內外條件制約,進展極其有限,撼動根基極難。撼動根基就會撼動整個臺灣社會穩定的基礎,該規定特有的“和平保護傘”功能又使得“臺獨”分子投鼠忌器。如兩岸長期有“一字戰爭”之說,即臺灣當局只要敢于將“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明文規定的“固有之疆域”改為“現有之疆域”,必然觸犯《反分裂國家法》,祖國大陸必然動用非和平手段反“獨”促統。而只要臺灣有關規定的“一中”內核仍在,臺灣社會承認一中并反對“臺獨”群體和政治勢力仍存,兩岸就有向和平統一方向前進的法理基礎。目前看,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臺灣憲制性規定規范的“一中”核心意涵有被化整為零淡化、肢解、擱置的可能,但歸零的可能性不大。
八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統一前景仍有共同看法。中國統一是必然的,是難以阻擋的。這樣的認知已經成為國際常識的一部分。即便美國的“以臺制華”戰略,也是建立在中國必然統一這個常識基礎之上的,這也是其“代理人戰爭”的思維邏輯源頭。某些國家目前阻撓中國統一是一回事,但當中國統一的時刻來臨的時候是否、能否、敢否阻統則是另一回事了,端看屆時的國際環境條件。統一是國際潮流、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中國和平統一不但有利于海峽兩岸,也有利于地區和世界和平、人類文明進步。這便意味著任何國家的涉臺政策底線必然是建立在中國統一這個終極結局基礎上的。換言之,當今國際環境的底色實際上是有利于中國統一的,而非“臺獨”分裂分子所臆造的“國際挺臺”想象。當中國統一水到渠成的時候,絕大多數國家會支持或默認中國統一,至少會面對現實。
九是兩岸命運關系仍有高于美臺關系的基礎。美臺命運共同體還是兩岸命運共同體?這是臺灣必須清醒判斷和理性認知的問題。認知這個問題,要回顧歷史,著眼全局,在發展中看問題。不能為一時一事一方的浮云遮望眼。冷戰年代,兩岸軍事對峙,臺灣當局依美圖存。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臺灣最終還是擺脫不了被美國拋棄的命運。唯有海峽兩岸,才始終不離不棄。無論地緣上、認同上還是現實利益上,兩岸命運共同體高于一切外部勢力的“挺臺護臺”關系。目前,美國“以臺制華”“挺臺助獨”動機,實質如當年“聯華制蘇”一樣,是權宜之計,并非可長可久、可以信賴、能夠依賴。海峽兩岸近在咫尺,美臺距離遠隔重洋;海峽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自古一體,美國等西方國家“非我族類”;海峽兩岸休戚相關,美國“以臺制華”別有用心;價值觀聯盟是美國的戰略手段而非目的,在美國國家利益面前不堪一擊;以色列對美國的綁架條件并非臺灣可以擁有,烏克蘭可以利用美國與其所在的歐洲國家之間的利害關系操縱挺烏,臺灣可仿效利用的似乎只有日本,而中國大陸雄視下的日本能給臺灣的量能根本不能與“老歐洲”“新歐洲”給烏克蘭的相提并論。兩岸命運共同體關系是不以某些政治勢力和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道理如此簡單,關鍵要實事求是,不能自以為是、自我麻痹、自我膨脹。
十是祖國大陸仍然堅持和平統一基本政策。這是祖國大陸1955年開始確立并推動談判,改革開放后以新的路徑實施,進入新時代進一步發展完善的。這是建立在民族自信、制度自信、發展自信基礎上的,是堅定不移的。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在《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座談會強調并提出兩岸民主協商“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等一系列新主張。202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再次強調,“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說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從來就不是權宜之計,從來都是真誠的,從來都不會輕言放棄。如果祖國大陸放棄和平統一政策,臺海局勢和臺灣島內絕不是現在這種狀況。強扭的瓜不甜,祖國大陸從來沒有強扭的對臺政策,只有雷霆的反“臺獨”、反干涉行動。
只要和平統一基本政策在,和平就有希望。維系這個政策的基本面,需要海峽兩岸共同努力!展望未來,但愿目前的風高浪急只是臺海復歸和平穩定并實現兩岸和平統一黎明前的黑暗。中美關系正處于戰略博弈期,但戰略博弈終究會實現再平衡,這種再平衡絕不會以“臺獨”分裂勢力的意志為指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歷史必然,兩岸和世界格局必然發生有利于統一的積極變化。行文至此,不是說當前臺海形勢不嚴峻,而是很嚴峻,而且今后一段時期的演進方向可能更嚴峻,這種嚴峻性勢必對推進祖國統一的手段與進程產生重大影響。和平統一因素的存在并不意味著祖國大陸會無限期等待。關鍵是兩岸能夠遏制住“臺獨”,有效制止“臺獨”分子借助美國對華戰略競爭推進“臺獨”的戰略誤判和戰略沖動,堅決粉碎“臺獨”,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局、融合發展新局不被顛覆。因此,當前形勢下,反“臺獨”、反干涉是當務之急,才能實現和平統一的美好愿景。(鄭劍,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學習研究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