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政治斗爭的重要形式在于政治話語的較量。臺灣大選及蔡英文就職講話折射出“臺獨”話語泛濫問題值得重視。構建完善有利統一的政治話語體系,必須改變以往國民黨在臺灣當政時期兩岸交流思維模式,面對未來4年執政的民進黨,在政治話語方面要旗幟鮮明,確立主動、主體、主流意識。要通過鞏固和加強臺灣和祖國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知,強化中國主權不容分割的意識,重構關于臺灣的政治話語體系,以及兩岸統一與國家安全的政治話語體系,有效遏制“臺獨”話語泛濫蔓延的勢頭。
一、構建和完善有利統一的政治話語體系十分緊迫
2020年1月11日,一場4年一度的選舉在臺灣再度掀起政治波瀾,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獲得約817萬票,得以連任。對祖國大陸而言,這只是一次臺灣地區的地方行政首長選舉。只不過,選舉在臺灣島內被冠以所謂“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名頭,而主張“中華民國”版圖包括祖國大陸與臺灣的國民黨敗北,主張“中華民國臺灣”而不含祖國大陸的民進黨勝出而已。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都不會形成導致兩岸統一的政治話語體系,也不可能改變臺灣屬于中國的歷史與現實。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雖然島內選舉只是中國地方行政領導人的直接選舉,但值得關注和重視的是,獲得大勝的蔡英文似乎被勝選沖昏頭腦,不斷說出一系列自欺欺人的“臺獨”話語,挑戰一個中國底線。在新形勢下,如何構建有利于中國統一的政治話語體系,是中國人面臨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過去,中國共產黨與在島內當政的國民黨,求同存異達成“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維系了海峽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然而,蔡英文勝選后,刻意標榜所謂“中華民國臺灣”,鼓吹臺灣是“主權國家”,絲毫沒有介意能否與祖國大陸達成共識。既然如此,祖國大陸何必再考慮蔡英文當局或島內社會是否接受呢?主動構建完善有利統一的政治話語體系恰逢其時,是遏制“臺獨”話語的不二選項。
關注島內選舉,與其在意其結果,不如認真研究選舉中各政治集團和政治人物的政治話語。島內選舉的政治用語本身就在潛移默化地制造所謂“主權國家”的選民意識,從祖國大陸角度看,就是“分離主義”或“臺獨”意識。蔡英文當局借選舉獲勝之機,推出“中華民國臺灣”的虛構概念,就職講話中大談臺灣的“主權”與“國家安全”,不接受“九二共識”,目的就是在島內外制造臺灣是“主權國家”的印象。類似的島內政治話語還有所謂“臺灣大選”、“臺灣總統選舉”、“九合一”地方選舉。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及其競選團隊,也不時把“中華民國總統”,以及“維護臺灣主體性”掛在嘴邊,如此等等。島內這種自欺欺人的政治話語一波接一波,得寸進尺,頻頻沖撞一個中國政治底線,遠比選舉結果本身對兩岸關系影響深、危害大。即便韓國瑜當選,他和國民黨也不會與祖國大陸談統一。只不過,國民黨并未和祖國大陸完全切割,不會采取進一步分裂祖國的做法,而民進黨則主張切割海峽兩岸,通過美國和日本的外力干預謀求“和平臺獨”,加劇兩岸的政治對立。
二、構建和完善有利統一的政治話語體系任務艱巨
話語關乎輿論,影響民意。島內所謂“天然獨”,實際上就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歷次所謂“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政治語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年輕人。他們在4年一次的島內選舉語言熏陶下,政治身份認同發生遞進式變化,對祖國大陸的認同趨于淡化。島內有人說,臺灣的“嘴炮”最厲害,蔡英文就慣于自欺欺人地發射“臺獨”“嘴炮”。其中,既有老調重彈,也有鋌而走險、自相矛盾的新說。蔡英文言必稱“民主自由”,卻通過所謂“反滲透法”限制海峽兩岸民眾自由交往的民主權利。口稱“臺灣的前途要由2300萬臺灣人民決定”,實則偷換概念,企圖以其在臺灣省內選舉中獲得的817萬張選票代表2300萬全體臺灣同胞的民意,并剝奪祖國10多億人民在決定兩岸關系前途問題上的民主權利。支持香港打、砸、燒等破壞公物私產及社會秩序的暴力行為,污蔑并反對“一國兩制”的法制社會,這些都是對自由與民主概念的褻瀆。口口聲聲奢談保衛“臺灣的安全”,實則與美國、日本反華勢力明里暗里相互勾結,給海峽兩岸和平發展制造不安全因素,里通外國,危害祖國的發展壯大。中國古典小說《西游記》中有個會變作美女、老翁并花言巧語討人憐憫的女妖白骨精,為吃唐僧肉而誣陷保護唐僧的孫悟空,但終歸逃不脫孫大圣的火眼金睛,原形畢露,遭到報應。對于“臺獨”勢力的話語騙術,海峽兩岸特別是臺灣的年輕人不能當唐僧,而要學做孫悟空。構建反“獨”促統的政治話語體系,就如同孫悟空降妖除魔要取的真經。
三、構建和完善有利統一的政治話語體系內涵豐富
有利統一的政治話語體系涉及面寬、內容廣泛,且層次多、影響大、針對性強。必須把握關鍵,在以下核心內容上著力用勁。
第一,鞏固和強化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共同認知。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大量的史料文獻、歷史遺存鐵證如山,是不容改變的歷史和法理事實。遠的不說,歷史上,海峽兩岸作為中國的版圖,曾同屬明朝和清朝中央政府統治。臺灣原住民與族籍在祖國大陸的各地同胞共同開發建設了寶島臺灣。只是在1895年至1945年,臺灣曾因甲午戰爭后不平等的《馬關條約》而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日本戰敗投降,日本天皇和政府接受1945年《波茨坦公告》和1943年《開羅宣言》的規定,“將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在臺北接受日軍投降,并宣告:“此次受降典禮……已順利完成,從今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至此,中國政府完全恢復對臺灣行使主權和行政管轄的權力。但因國共內戰,1949年國民黨軍隊潰敗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全中國的正統中央政府,而臺灣則因國民黨當局沿襲“中華民國”的行政統治和政治話語體系,而使海峽兩岸處于實際未統一的狀態。民進黨在臺灣執政后,試圖從根本上擴大并固定兩岸裂痕,對中小學教材和歷史課綱盡管作了篡改,但在歷史真相面前是蒼白的。即便根據臺灣關于兩岸的法律文書包括憲制性規定和“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性質和領土主權范圍,也是不容分割的。任何推動修法,搞“法理臺獨”的圖謀也是同樣不能得逞的。
第二,鞏固和強化中國主權不容分割、臺灣絕無所謂“國家”主權和地位的認知。自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主權國家概念400多年來,在國際法上,國家主權主要是指一個國家對本質上屬于國內管轄事務的最高決定權和外交方面排他性的自主權。一個國家的主權既不容別國侵犯或干涉,也不容本國地方政府或分裂勢力分割和挑戰。例如,在上世紀初的中國,曾經出現地方軍閥混戰,某些軍閥暫時控制了某個地區或省份的控制權,但并沒有也不可能擁有國家的主權。今天的臺灣也不例外。據《英國牛津法律大詞典》對“主權”一詞的解釋,“在國際法上,法律上的國家是擁有主權和獨立的國家,而沒有主權的國家就不是一個國際法上的國家”,也不可能成為國際法的國家行為主體。因此,國家與主權是永遠不可分離的。國家是一個整體,主權也必須是一個整體。臺灣與祖國大陸統一后,自然可以共享國家主權,但在未統一之前則不可分享或分裂國家主權。
第三,鞏固和強化對島內政治話語有違法理的認知。迄今,在臺灣島內的政治話語中,既有國民黨的政治話語,也有民進黨的政治話語。這些話語有些差異,但都不利于祖國統一,甚至加劇分離。例如,國民黨懷抱的、民進黨表面維持的所謂“中華民國”,其實一開始就并非一個“國家”,而是中國從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建立的第一個共和政府。這個政府曾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政府中央軍與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東江支隊等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浴血奮戰,最終取得抗戰勝利,光復臺灣。然而,戰后由于國民黨上層要消滅共產黨,國共內戰導致兩岸未統一至今,實屬遺憾。身居臺灣的國民黨當局長期把在祖國大陸失去統治的“中華民國”政府自我認定為“國家”,而民進黨又進一步把這個所謂“國家”的概念解讀為“臺澎金馬”,即“中華民國在臺灣”,前不久蔡英文又簡稱“中華民國臺灣”。這就又犯下歷史性錯誤。其實,臺灣是中國一個最大島嶼的名稱。從國際法角度看,自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誕生之日起,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便不再具有中國正統政府的合法地位。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實現了對中華民國國際法意義上的政府繼承,不僅在祖國大陸建立了一套完整有效的政府體系和法律制度,并深受廣大中國人民的擁護,而且在聯合國取代了中華民國政府的席位,在國內外代表中國行使國家主權,并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歷經數次改朝換代和政府名稱變更,而中華民族血脈相通延續至今,中國歷盡磨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未來中國的前途命運只能由包括海峽兩岸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決定。包括統一后中國政府的稱謂在內,都可以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協商解決,但決不允許打著“中華民國”旗號,制造分裂祖國的政治話語,在國際上搞“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過去,民進黨蔡英文之流宣揚海峽兩岸“一邊一國”的“兩國論”,混淆了國家與政府的不同概念,是分裂祖國的一種謬論邪說。如今,蔡英文又利用選舉,借“中華民國”的殼上市,連任后張口閉口大談“臺灣主權”或“臺灣主體性”,純屬自我拔高,又在變相地搞“兩國論”。臺灣的選舉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不是所謂的“大選”或“國家選舉”,只是一項地方領導人的直接選舉而已。
第四,鞏固和強化關于臺灣省概念的歸位。不論從歷史文獻記載、出土文物、民族語言、文化宗教、人倫道德、風俗習慣,以及兩岸人民之間的親屬血緣關系等,都證明臺灣和祖國大陸是一個整體。中國自明清兩代的歷屆政府,曾在臺灣先后建立行政機構,行使主權管轄。臺灣和祖國大陸人民曾英勇抗擊荷蘭、法國、日本等外來入侵者。1722年,清政府在臺灣開始設立巡臺御史,曾派官員黃叔璥、吳達禮巡視包括釣魚島在內的臺灣。1885年臺灣建省。盡管在19世紀末,日本帝國主義通過甲午戰爭攫取了中國的臺灣等地,但在二戰后,臺灣重回祖國懷抱,范圍包括臺澎金馬及釣魚島等附屬島嶼。正因目前海峽兩岸尚未實現統一,作為政治話語更有必要強調中國疆域版圖下的臺灣省概念,防止“臺獨”勢力把臺灣省的概念膨脹擴大成“國家”概念。具體來說,關于臺灣島內政治話語中的選舉、職務、機構等稱謂和定位應符合臺灣省地位,而不承認不接受任何可能引起所謂“國家”或“主權”錯覺及誤導的任何說法。例如,所謂“臺灣大選”“總統選舉”應稱為“臺灣省內選舉”“臺灣省行政長官選舉”或“臺灣省首長選舉”;所謂“九合一”選舉應稱為“臺灣省內縣市長選舉”;所謂“中華民國總統”“臺灣總統”“副總統”應為“臺灣省領導人”“副領導人”;所謂“行政院長”應稱為“臺灣省行政官”;“臺灣立法院”稱為“臺灣省議會”;“臺灣國防部”稱為“臺灣省軍事部門”;其他所謂“部”,以此類推,“中華民國外交部”稱為“臺灣省外事辦公室”。這些不需要臺灣接受,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中國臺灣省正確稱謂相關法令》,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向國內外宣布即可(附有中文繁體字和相應的英、法、西、阿、日、韓等多種文字)。通過駐外使領館向所在國中央及地方政府通報,對此后仍在正式場合或主流媒體使用不當用語(例如,把中國海峽兩岸關系錯誤地說成“中臺關系”)的對象國,保留提出交涉的權利。
第五,鞏固和強化兩岸統一與國家安全的政治定位。關于和平與安全,臺灣同胞與祖國大陸同胞有共同利益訴求。共同、綜合、合作與可持續安全的新安全觀,同樣適用于臺灣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進程和統一后兩岸的安全利益需求。事實上,臺灣任何政黨都不敢丟掉和平、安全這兩個關鍵詞。蔡英文勝選,與抓住島內選民向往和平,關注“臺灣安全”,借“香港亂局”煽動反共仇中情緒,炒作所謂“芒果干”(亡國感)有很大關系。蔡英文指責祖國大陸“不放棄使用武力”是對臺灣的威脅,并繼續聯手美日對抗祖國大陸,其實質是要搞“和平獨立”。目前,海峽兩岸實際處于“未獨未統的和平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每次臺灣選舉都是一次政治話語的新聞傳播與心理導向過程。島內選舉已經成為“臺獨”勢力政治話語的展示平臺和試驗場。選舉前后,蔡英文刻意強調“中華民國臺灣”、臺灣已經“獨立”、“臺灣主權獨立”等,看似競選語言或勝選感言,實質上是打向祖國大陸的政治話語炮彈,并將得寸進尺,繼續不斷地打下去,直至占據島內外話語優勢,特別是通過世界各國媒體高度關注臺灣選舉結果之際,搶鏡頭,爭話語權。針對蔡英文制造臺海危機,渲染祖國大陸對臺“威脅論”,祖國大陸同胞要力避感情用事,在客觀上為蔡英文提供話語炮彈。要堅持兩岸一家親的前提是兩岸是同一個國家的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負有保衛臺海和平與臺灣安全的權利與義務。為保衛臺灣的安全,祖國大陸必須加強國防力量和軍隊作戰與救援能力,不放棄使用非和平方式維護臺灣的安全。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積極爭取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行徑。
相關新聞
中國日報英文版兩岸頻道 | 中國日報中文版兩岸頻道 | 湖南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廣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江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中國政府網 |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協網 | 黃埔軍校同學會 | 全國臺聯 | 中國僑聯 | 臺盟 | 新華網 | 人民網 | 中新網 | 中央電視臺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 國際在線 |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