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7月30日,97歲、祖籍福建永定的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病亡,于8月14日日本投降75周年前夕火化。
新華社一篇評論指出,“李登輝在臺灣當權的十多年間所推行的路線,概括而言,就是對內打著‘本土化’‘民主化’幌子,打擊贊成統一的力量,培植‘臺獨’分裂勢力”?!皩σ粋€于臺灣民眾與中華民族都有大虧欠的歷史罪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給出一個客觀的評價?!?/p>
我們不妨對李登輝下一個較為客觀的結論,“于個人無風節;于國家、于民族有大虧欠;于臺灣禍遺數十年”,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
一、 于國、于民族有深重罪孽:“兩國論”遺禍
1999年7月9日,李登輝對德國媒體公開宣稱兩岸是“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系”,在兩岸及國際社會引起軒然大波。
“兩國論”是由李登輝提出、以特別費的方式、暗地組織包括蔡英文在內的島內政界、學界人士,歷時9個月才完成的系列報告。
李登輝的“兩國論”是一個系統的“臺獨”論述,既包括兩岸關系的基本定位,也提出了處理兩岸關系的基本準則。它的出現對之后臺灣政治制度、政黨競爭、社會思想產生重大影響。它的基本目的是分裂國家,搞“臺獨”。提出“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岸關系的核心是所謂的“兩種制度與生活方式之爭”。在兩岸談判中,兩岸將進入“國對國政治談判”階段,以“三通”、兩岸經貿關系為籌碼迫使大陸在政治上做出讓步。在國家認同方面,“新臺灣人主義”成為“國家認定和共識”的開始。在法律層面上,以“修憲”確定臺灣作為“獨立國家”的法理基礎,以臺灣“安全”“民眾福祉”為優先政策考量。因此,“兩國論”的目標是“和平地走向分裂分治”,企圖達成“兩個中國”的目的。
“兩國論”是李登輝系統改造臺灣、撕裂兩岸關系的重大政治宣示與分裂圖謀。
由于受到兩岸民眾的強烈反對,為自圓其說,李登輝聲稱自1991年開始設計一套“兩國論”,且認為“兩岸關系定位為‘特殊的國與國關系’,因此并沒有再宣布臺灣獨立的必要”。不過,修正后的“兩國論”更具欺騙性。
李登輝“兩國論”一出,國民黨面臨重大政治危機。因為背離傳統國民黨政治信念與目標,李登輝被剔出國民黨。2000年,在李登輝的加持下,民進黨的陳水扁趁虛而入贏得臺灣執政權,國民黨淪為在野黨。自此,臺灣進入政黨輪替的新時期。
“兩國論”不只改變臺灣政治生態,而且也再造了民進黨。李登輝這一套主張與論述,同期成為民進黨“臺灣前途決議文”核心思想與政策基礎,對民進黨產生持續而深遠影響。而作為李登輝“兩國論”出臺的重要幕僚,蔡英文一手打造了“兩國論”,并在2016年代表民進黨贏得臺灣執政權后,形成了更加具體的政策指引:“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它的名字剛好叫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的主權與治權不及大陸”。蔡英文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繼續塑造、強化臺灣“主體性”,與祖國大陸進行對抗,這些想法與做法可謂與李登輝一脈相傳。李登輝因此也有了“一個國民黨主席、一個‘臺聯黨’精神領袖、半個民進黨主席”的復雜身份。
始作俑者李登輝及蔡英文共同打造的“兩國論”遺禍臺灣近30年,嚴重沖擊兩岸關系。2005年,祖國大陸出臺《反分裂國家法》,因應與防范臺灣走向“分裂”、外部勢力干預臺灣問題等極端情況。
二、于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有大虧欠:“文化臺獨”荼毒莘莘學子
李登輝時代開始的“去中國化”教育遺禍深遠,導致臺灣島內集體出現“我是誰”的認同迷失。
李登輝向中國歷史與文化開刀,大搞“去中國化”系統工程,其心可誅。1998年6月,臺灣教育部門推出了一本面向中小學生的教科書——《認識臺灣》,在其中的“歷史篇”中,“臺灣400年前是無主的土地”“我們都是臺灣人”“臺灣魂”“臺灣精神”等字眼處處可見,與之相對應的“中國人”“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等詞統統被刪。2000年民進黨開始執政,加快高中歷史課程改造。2003年9月,臺灣教育部門發表《高中歷史新課程綱要草案》,以“同心圓理論”為框架,將明代中期以后、清史、民國史全部放入“世界史”。而蔡英文2016年上臺以來更是全面推進“文化臺獨”,繼續修改社會、歷史教科書,而且制訂“文化基本法”“語言基本法”等法律,進一步厚植“臺獨”文化土壤,鞏固“臺獨”意識形態,企圖進一步從文化上、精神上斬斷兩岸的聯系。
李登輝執政以來“去中國化”教育宣傳后果嚴重,直接導致臺灣青年價值觀崩塌,國家民族認同也被人為扭曲。
三、“歌頌殖民”,令島內親日媚日大行其道
李登輝掌握權力之后,干脆不再掩飾自己的國族認同,不再掩飾自己對日本的“贊美”。他承認22歲前自己是日本人,日本殖民統治有益臺灣,甚至認為臺灣人應感謝日本統治。這種荒唐的認知背后是“殖民先進論、西方文明先進論”作祟的結果。李登輝曾經說過:“臺灣成為日本領土后的第二年,日本便很快地從夏威夷引進新品種甘蔗。而1905年日俄戰爭時,臺灣也較日本先進口德國的化學原料。而民政局長后藤新平與總督兒玉源太郎搭檔創設獨立財政、公賣制度、臺灣銀行等,奠定了臺灣發展的基礎。工程師八田與一從大正十年(1920年)起,花費了十年時間,在廣闊的嘉南平原建立偉大的水庫及大大小小的水道,肥沃了近15萬公頃的土地,而使近百萬農民的生活富裕起來。”
可以說,對殖民時代的懷念與推崇,使得李登輝忘記自己是中國人,忘記自己曾是臺灣地區領導人這一政治身份,忘記拿著臺灣民眾繳納的稅金、享受著優渥的卸任待遇,卻做出賣中華民族與臺灣人民利益的事。2007年6月7日,李登輝以祭拜兄長亡靈為由參拜了日本的靖國神社。2008年9月24日,李登輝在沖繩宣稱:“釣魚臺(釣魚島)以前就是日本的?!蓖砟甑睦畹禽x甚至想到日本終老,以至日本政治人物都認為,李登輝是比日本人還懂日本的臺灣人。
李登輝的媚日立場、政策、行為留給臺灣社會的負資產持久而深遠,親日媚日蔚然成風,大多數人不以為怪、不以為錯。
2016年,蔡英文上臺后實施歷史再造工程,相繼重建了臺中日本神社、臺中鐵路站線、日本“帝國糖廠”臺中營業所、日據時代的林田神社、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新北市水湳洞地區與瑞芳區造煉廠遺址、高雄市“左營舊城”等。
曾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悲歌抗日的臺灣先民何曾想到,如今臺灣島內到處有歌頌日據時代歷史的聲音,這其實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成果的否定,是對臺灣抗日志士的背叛。
總之,在李登輝與民進黨“本土化”“主體意識”“臺灣優先”的洗腦下,臺灣出現不知兩岸歷史,不知兩岸同屬一中、命運相連的所謂“天然獨”。他們拒絕“和平統一”,拒絕“兩岸融合”,拒絕做中國人,與祖國大陸日益離心離德。因此,李登輝開啟的“去中國化”教育對中華民族有大虧欠,罪孽深重。
四、“黑金之父”終結蔣經國清廉政治的理想
朱松嶺教授認為,“黑金政治”是指某些社會經濟勢力與政客勾結,共同盜取執政權柄與社會公共財富。在“黑金政治”下政治人物借“權”撈錢,形成黑白合流、利益共生互享的惡質政治。
1988年,因為蔣經國突然離世,李登輝繼而成為國民黨主席,成為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為鞏固權力,排擠國民黨政治精英,大搞“黑金政治”,甚至聯手黑道勢力和地方財團建立一套所謂“樁腳”與“金脈”體系,縱容金錢與選舉掛鉤,甚至主動進行政商不當接觸,為自己謀利的同時,也打造了臺灣政商結合的“惡質”政治文化,成為后來藍綠政黨都無法擺脫貪污、腐敗的魔咒。
李登輝背叛了蔣經國清廉勤政的作風,更成為國民黨黨內最大的貪污犯。李登輝是國民黨黨產的乾坤大挪移者,導致國民黨黨產虧損427億元新臺幣。李登輝生前更是卷入拉法葉軍購舞弊案、新瑞都案、國安密賬等。然而因為李登輝為人陰險、狡猾,臺灣島內沒人敢辦案,而使其逃脫法律的制裁,最終不了了之。
李登輝終結蔣經國苦心改造國民黨、發展臺灣的一番心血,并將腐敗披上了“民主選舉”的外衣。民進黨繼承李登輝的衣缽,克隆了李登輝金錢政治與金權勾結,成為“掮客型政黨”。與李登輝情同父子的陳水扁成為臺灣地區第一個因涉重大貪污案而被判入獄的領導人。而蔡英文執政4年多,蔡英文辦公室人員公然走私,蔡英文搭檔蘇嘉全的侄子蘇震清涉賄2000萬元新臺幣等弊案層出不窮。民進黨快速腐化,難逃“黑金政治”魔咒。
五、沒有節操的政治人物終將被釘在恥辱柱上
縱觀歷史,守節操者流芳百世,無節操者,為世人所不齒。
李登輝就是典型的貳臣,毫無節操可言。
從共產黨、國民黨、“臺聯黨”,李登輝毫無政治信仰可言。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他永遠是那個站立城頭的易幟者。97年人生中,李登輝在不同政黨與“國族”身份間轉換,可以說是臺灣社會最沒有節操的政治人物。蔡英文、蓬佩奧雖然高度評價李登輝是亞洲乃至國際的“民主典范”,但這樣的評價不知是否腦殼壞掉,還是忘性很大?
李登輝嗜權如命,為了個人利益,可以置國民黨、全臺灣民眾的利益而不顧。他騙過了蔣經國、一手肢解了國民黨;他將民進黨送上權力的巔峰,但又組建了“臺聯黨”。李登輝將權力玩得“爐火純青”“登峰造極”,顯然是弄權的高手,哪有“民主先生”的風范?因此鐵桿“臺獨”彭明敏稱,李登輝當年從來不表達對“臺獨”的興趣。民進黨民意代表梁文杰則認為,李登輝并不是什么“民主先生”,李登輝沒有給民進黨“奶水”。曾是民進黨黨員的沈富雄評論李登輝,處于一種“場所的悲哀,一輩子呆在不想呆的地方,明明是受益者,硬將自己說成是受害人”。如今蔡英文之流的阿諛奉承遮掩不了李登輝以民主為玩物、嗜權如命的事實與本性。
李登輝是變節者。李登輝1946年加入共產黨,1947年作為“匪干”的李登輝介紹臺灣大學法學院的葉城松入黨。“二二八”之后,李登輝一度被捕,但不久重獲自由。在當時的葉城松案中,除了李登輝之外,15人被起訴,有的被槍決,有的被判五至二年刑,可以說無一幸免(《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中評社文章指出,許多人堅信,他通過出賣同志才安然脫身,之后能夠出國留學,唯一可能是“戴罪立功”。
在那個腥風血雨的年代里,有人變節,有人貪生怕死,而李登輝就是那個貪生怕死者。
總而言之,雖然李登輝病亡了,但是他的遺毒猶存,未來必須清理他的負資產,讓歷史的指針重回正確軌道。
相關新聞
中國日報英文版兩岸頻道 | 中國日報中文版兩岸頻道 | 湖南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廣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江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中國政府網 |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協網 | 黃埔軍校同學會 | 全國臺聯 | 中國僑聯 | 臺盟 | 新華網 | 人民網 | 中新網 | 中央電視臺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 國際在線 |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