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涉臺政策不斷調整和變化,其中府院協調一致,推行“一中一臺”政策,蔡英文當局全力配合“反中謀獨”。“美國在臺協會”作為美臺關系的“白手套”,不斷突破自身“民間非營利組織”角色設定,扮演“準外交使領館”角色,服務美國對臺政策轉向。
一葉知秋。在中美進入“混合新冷戰”的復雜背景下,“美國在臺協會”種種舉動與做法,反映美國對華政策的重大調整。未來需高度關切美國政府是否修改“美國在臺協會”的法律地位,提升為“領事”或“大使”層級。若如此,相信中美關系必將迎來驚濤駭浪,兩岸關系將會出現重大轉變。
一、“美國在臺協會”突破民間非營利組織規定,日益凸顯其“官方”對臺機構角色
“美國在臺協會”成立于1979年,是在中美建交后,美國國務院根據“與臺灣關系法”并依據哥倫比亞特區法律所設置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其功能是為了因應美國與臺灣當局沒有“邦交”,以及美國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等因素而設立的處理臺灣事務的機構。
但是這個機構并不安分,一直活躍在美臺政界,且不斷謀求機構“官方化”,謀求升級為駐外代表處或者使領館。
目前,“美國在臺協會”設有“理事主席”及“臺北辦事處處長”兩個主要職位,前者常駐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阿靈頓總部,主要負責與臺北駐美經濟文化代表處及美國各官方單位間的聯系工作。2006年薄瑞光接任主席之后,不再兼任執行理事,自此僅稱為“主席”,不再稱“理事主席”。至于臺北辦事處處長,則是“美國在臺協會”駐臺灣負責人,實際上代表美國政府的立場。
“美國在臺協會”從成立以來共有13任處長,他們與臺灣當局的關系時好時壞,取決于美國政府的對臺政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美臺關系的縮影。
陳水扁任內在兩岸政策上的“臺獨”冒進遭到美國反對,前臺北辦事處處長薄瑞光曾公開批評陳水扁的“入聯公投”是制造麻煩,影響臺海兩岸互動氣氛與亞太區域情勢,而且是以走后門的方式違背“四不一沒有”。前臺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在兩岸問題上傾向中立,曾撰文批評李登輝和陳水扁,包括“3·19槍擊案”、對臺軍售案等,被綠營分子視為眼中釘。而現任處長酈英杰曾任臺北辦事處副處長,也曾作為美國外交官三度派駐中國大陸,對兩岸情況十分了解,是美國在臺機構代表中最活躍、曝光度最高、對蔡英文當局最支持的“處長”。現任副處長谷立言嫻熟漢語、日語,曾擔任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日本與東亞經濟事務處主任、國務院東亞太平洋事務局經濟政策辦公室主任?!懊绹谂_協會”駐臺北辦事處處長及各部門負責人的官方背景與身份日益凸顯。
2017年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在臺協會”以“美國官方駐臺機構”身份高調、張揚地開展活動。
早在陳水扁執政的2002年,美國的共和黨布什政府曾經放聲要將“美國在臺協會”處長職位提升為“大使級”。事隔快20年,共和黨特朗普政府再次傳出要升格這一機構的官方層級。10月20日,美國聯邦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及麥克利(Jeff Merkley)提出“臺灣關系加強法案”,建議特朗普政府調整美國對臺政策,包括“成立跨部會臺灣政策任務小組,要求美國駐臺代表的任命應經過參議院同意,建立臺美文化交流基金會,反制中國大陸對臺銳實力滲透等作為,以更切實反映現況”。
過去4年多,“美國在臺協會”大刷存在感,突出美臺官方關系不斷加深的影響力。如在稱謂上,“美國在臺協會”官網公開稱臺灣領導人為“總統”,臺灣外事部門為“臺灣外交部”,以“臺灣”對應“中國”,鼓動“中華職棒”改名“臺灣職棒”,呼應支持蔡英文當局的“正名”“去中國化”。此外,“美國在臺協會”代表美國政府與臺灣外事部門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公開撕去民間機構的外衣。
“美國在臺協會”的變臉,與特朗普政府大打“臺灣牌”,加強美臺實質關系,賦予“美國在臺協會”越來越多“駐外使館權”有很大關系。如,2019年3月下旬酈英杰赴臺灣外事部門,與臺灣外事部門負責人一起主持“臺美共同成立印太民主治理諮商機制”記者會,這是“美國在臺協會”官員首次赴臺灣外事機構召開記者會,公開強調“價值同盟”下臺灣是美國最好的伙伴。
國民黨人士稱,特朗普很可能會將“美國在臺協會”的地位進行升級,搖身一變成“準領事館”,那這意義就完全不同了,雙方就真的接近“建交”邊緣。但是如果真的實施的話,那么臺灣將陷入很大的危險。
各種信息表明,美國正在透過各個層面實施“一中一臺”政策。與20世紀60年代美國推進“一中一臺”政策不同的是,當下的蔡英文當局是一個徹底的“臺獨”團體,美國支持臺灣搞分裂行動、支持臺灣“擴展國際地位”,包括在聯合國的活動,必將嚴重挑釁“一個中國”原則與政策。
二、“美國在臺協會”由暗轉明直接介入美臺軍事合作事務
特朗普上任4年,美臺軍售高達4000多億元新臺幣?!拔溲b臺灣”,讓臺灣掏錢買美國武器對付中國大陸已成為美國朝野的共識,也是美國各政府部門、政治人物重點推銷的任務之一。而“美國在臺協會”在美臺新一輪軍事合作中也不肯缺席,因而處處突出其游說蔡英文當局與國民黨民意代表的角色與意圖。
首先,公開承認美國軍人進駐“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2019年4月3日,“美國在臺協會”稱,自2005年起,包括美國陸海空三軍以及海軍陸戰隊在內的現役美軍已進駐“美國在臺協會”,而在臺灣的新址也會按此進行安保。這是“美國在臺協會”首次公開承認美軍進駐。
其次,在臺灣出席各類軍事活動。2019年8月,就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批準價值80億美元對臺軍售后,20日,“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酈英杰等人參訪臺灣海軍左營軍港,這也是“美國在臺協會”官員首次公開“視察”臺軍。2020年7月26日,酈英杰罕見出席臺軍兩名演習中死去士兵的公祭,聲稱“為保衛臺灣的繁榮和自由”“確保臺灣戰備能力足以因應未來威脅”。2019年10月12日,“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莫健出席美國華盛頓特區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活動,稱臺灣的防務支出跟不上環境變化,臺灣不能一味依賴美國的承諾,必須盡本分投資并提高自身防御能力。2020年8月下旬,“美國在臺協會”公開一架臺灣戰斗機和一架美國空中加油機執行空中加油任務照片,公開宣示美臺軍事合作成果。
今年以來,“美國在臺協會”在美臺軍事合作上力爭露臉,顯示出不再隱匿與美國軍方、聯邦調查局(FBI)等的密切關系,公開站在第一線,彰顯其對美臺軍事關系發展的重視。
三、“美國在臺協會”大變臉與美國將中國視為最大戰略對手有關
過去4年,“美國在臺協會”一改過去相對低調、只做不說的方式,公開站在第一線執行美國的對臺政策,全方位提升美臺關系,由此反映美國對華戰略與對臺政策重大調整。
美國政府為了對付中國,重拾“一中一臺”政策。上世紀60年代,美國企圖推銷“一中一臺”政策,但是遭到蔣介石當局的“拒絕”。事隔60年,美國重新回歸“一中一臺”政策,而其本質已有重大轉變,美國現在支持的是一個主張“臺獨”的政黨與當局,主張臺灣與中國大陸“分裂”。
2019年,美國國防部提出印太戰略報告,將臺灣列為“一個國家”。2020年5月20日,美國國務院發布對華戰略方針,強調中美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發展模式方面的競爭,突出美國將以“全政府方式”,綜合運用美國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等一切資源,調動、整合盟國與伙伴國等一切力量,與中國開展競爭,阻止中國對美國的安全挑戰。
在臺灣問題上,美國官方雖然表示將繼續以“與臺灣關系法、中美兩個公報”為基礎的“美國的一中政策”,維持與臺灣強勁的非官方關系,但是美國的對臺政策不斷突破底線,不斷沖撞中美關系。2020年10月5日,在“美臺國防工業會議”上,莫健就美國對臺政策再次進行宣示,聲稱“穩定的兩岸關系對維護地區穩定至關重要,這一點沒有改變”。然而,美國最近的公開演講和證詞強調,中國大陸日益增加的威脅要求美國和臺灣加強合作,以維護臺灣的安全和整個地區的穩定。莫健重申了“六項保證”具體內容,和當年里根所說“美國對臺售武程度要依對岸威脅程度而定”,強調美國在臺海兩岸問題上的政策并不是真空存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動,以及這些行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和平意圖,將不可避免地推動美國的政策”。與此同時,這些保證的核心是美國繼續支持海峽兩岸的人民和平解決他們的分歧。莫健認為,在此背景下,有關美臺防務合作、防務采購過程,以及臺灣自衛和安全需求的對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雖然美國對臺灣的承諾沒有改變,但臺灣必須盡其所能,明智地投資于武器和維護,努力訓練,發展理論,并在必要的地方進行改革。
在實際操作層面,美國執行的是“一中一臺”政策。9月8日,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史達偉在美國傳統基金會演講時稱,美臺關系不從屬于美中關系,臺灣是美國在印太地區,乃至全世界最可靠的合作伙伴之一。3月19日,酈英杰出席美臺成立印太諮商機制記者會時稱,“美臺關系是基于美國的一中政策、三個聯合公報和《與臺灣關系法》,而美臺合作倡議應視為美國與臺灣的合作,不應該考慮到中國的因素。相信美國有可能同時和臺灣與中國都維持良好關系,美臺關系不應視為對中國的挑釁,不應該與中國因素混為一談”。
可見,“美國在臺協會”履行特朗普政府賦予的角色,將美臺關系公開化、官方化,而這恰恰是美國利用臺灣遏制中國大陸的重要武器之一。
而受到“鼓舞”的民進黨與國民黨趁機提出美臺“復交”或“建交”。早在去年9月,民進黨游錫堃就曾提出過所謂的“臺美建交”,當時聲稱要實現“建交”,在特朗普及蔡英文任內可能性較高。2月13日,剛上臺不久的立法部門負責人游錫堃與酈英杰見面,希望美國支持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并建議盡快促成臺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同時建議美國可以考慮“臺美建交”。國民黨在立法機構提案臺美復交,更是火上澆油,將自己置于與蔡英文當局一模一樣的立場上,為蔡英文當局的美臺政策“背書”。
盡管美臺第一時間給“建交”議題滅火,表示沒有美臺建交這回事。但是美國將臺灣打造成攻擊中國大陸的“豪豬”“刺猬”,不斷提升美臺關系,居心叵測,用心險惡,而且禍害嚴重,需要高度警惕。
相關新聞
中國日報英文版兩岸頻道 | 中國日報中文版兩岸頻道 | 湖南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廣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江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中國政府網 |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協網 | 黃埔軍校同學會 | 全國臺聯 | 中國僑聯 | 臺盟 | 新華網 | 人民網 | 中新網 | 中央電視臺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 國際在線 |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