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在臺灣地區選舉政治中,不同媒介有不同的功能和側重,例如PTT(批踢踢實業坊)側重文字性討論,YouTube(“油管”)側重影音視頻分享,臉書(Facebook)則側重信息的綜合和擴散。因而在進行選舉操作的時候,不同媒介也有不同的應用方式。在臺灣當前選舉實務中,社交媒體是最主要載體,PTT、LINE、YouTube、臉書、Instagram、推特(Twitter)、WhatsApp等都在發揮作用。
一、PTT
通常來講,新的媒介方式出現會逐漸替代舊的媒介方式,但PTT卻是個例外。PTT全稱批踢踢實業坊,是1995年由臺灣大學學生杜奕瑾成立的一個BBS網站。經過20多年發展,同期成立的其他BBS網站大多都已關停,而PTT則走出臺灣大學成為當前臺灣地區最大的BBS網站,擁有每天約15萬人次訪問量。
雖然界面單一,長期以來以文字為主,但是PTT卻是臺灣地區最主要的信息發布和討論平臺,很多媒體記者也都到PTT取材。這主要是因為PTT不隸屬任何一個政治團體,同時主張學術中立和絕不盈利,并且通過特別的算法和嚴格的制度清除行為異常的網軍賬號。因此,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比較客觀的網絡討論平臺。然而,PTT雖然不受控制,但PTT里的賬號卻可以被控制。公關公司可以在PTT長期培養賬號,以擺脫PTT對新賬號在發文評論上的限制,當有政治團體提出訴求,這些賬號就可以用來為這些政治團體服務,宣傳自己,抹黑對手,俗稱“帶風向”。同時又因為PTT長期標榜的客觀性,網民通常不太會懷疑這些賬號及其信息的真實性,從而使得PTT上的“帶風向”比傳統媒體有更好效果。在島內喧囂一時,與民進黨關系密切的楊蕙如豢養網軍事件,就是楊蕙如利用在PTT長期培養的賬號為特定政治人物服務。
二、LINE
LINE起源于韓國,在日本獲得成功,現在已經在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臺灣地區有了大規模發展。LINE是一個即時通訊類軟件,類似微信,可以進行即時信息傳遞和通話,也存在類似于微信的“朋友圈”和“公眾號”功能。截至2018年,臺灣有高達89%的人使用LINE,是臺灣地區進行資料傳遞的重要工具。
LINE在臺灣選舉中的應用主要是兩個方面功能。一是信息定向傳送。如果對某個候選人感興趣,可以關注這個候選人的LINE,然后就會收到這個候選人的行程信息、新聞信息和言論信息等,還可以跟候選人進行一對一互動。LINE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功能是組織動員和協調,LINE的群組功能是選舉動員重要工具。候選人的競選總干事會把各地方樁腳或“蛇頭”,或網絡中的意見領袖或網軍拉到一個群組當中,當候選人需要在線下進行造勢充人頭或線上組織“帶風向”的時候,這一個個群組就會扮演起“指揮部”的功能,總干事在群組中下達和分配任務,協調各樁腳之間的利益分歧。
三、YouTube
YouTube是全球最大視頻播放網站,有超過10億使用者,使用者每天在YouTube觀看影片總時數突破10億小時,產生的觀看次數每天也高達數十億次。作為一個視頻播放網站,YouTube之所以也被視作社交媒體,是因為它上面也存在由網民自發組織、分享資源交流想法的虛擬社區。YouTube上的視頻除了特定媒體的專屬視頻之外,主要都是普通網民自發上傳的視頻,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訂閱專屬的視頻類型,并且可以在每一個視頻下面進行交流。
YouTube還會根據個人觀看記錄推薦相關視頻。在網絡時代的選舉中,廣告宣傳片是候選人展示自己,打擊對手,打動選民的重要武器。由于YouTube相關性推薦功能,每當網民在搜索候選人或候選人對手及其他與候選人有關的主題時,都可能會看到候選人的廣告宣傳片,極大地增強了廣告宣傳片的傳播效應。因此,只要候選人拍攝的宣傳片足夠多,涉及的主題足夠廣,候選人的視頻就可能出現在網民的搜索詞下面。YouTube另外一個重要功能在于它是候選人各項活動進行直播和視頻傳播的最主要平臺,無論是選舉造勢還是網絡節目直播都需要借助YouTube實現。在網絡流量無限化和智能手機普及化的今天,每支手機都是一個攝像頭,候選人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通過手機經由YouTube迅速在網絡上傳播開來。
四、臉書
同樣誕生于校園的臉書目前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社交媒體平臺,2020年月活躍用戶已經增長到約24億。“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開啟了‘臉書選舉’的年代”,奧巴馬運用臉書輔助選舉成為其勝選重要因素。此后,臉書在選舉中的應用進一步擴展,以至到2016年被指責為干預美國選舉的利器。臉書在臺灣選舉中的應用主要開始于2012年。蔡英文和馬英九都注重對臉書的經營,開展了密集的選舉攻防,近乎蔡英文三倍的粉絲數量是馬英九贏得網絡戰場的重要原因。自此,臉書成為臺灣地區各類選舉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臉書以高達92.8%使用率成為臺灣地區使用最多的社交媒體平臺是有原因的。臉書是一個功能強大的綜合性社交媒體,既可以像PTT那樣進行信息發布和討論,也可以像LINE那樣實現信息即時傳輸和多人群組溝通,還可以直接嵌入YouTube進行視頻播放和開展直播。不僅如此,對選舉來講更重要的是,臉書可以合法地置入政治廣告,并根據對象的瀏覽傾向定向推送;而好友之間的互相轉發可以迅速將信息擴散出去。候選人只要擁有足夠多賬號,建立相關群組和粉絲專頁,就可以使他的對象選民沉浸在對候選人有利的信息當中。但也正是如此,臉書也被詬病容易把選民帶入“同溫層”,而受到候選人操縱。
網絡的出現和發展徹底改變了臺灣選舉政治面向,一方面對選舉本身來講提高了效率增加了透明度,但另一方面對選民和選舉情勢來講卻也加劇了政治分野,模糊了選舉焦點。
一是提高選舉效率。網絡技術應用大大減少了選舉成本,客觀上提高了選舉效率。在傳統選舉中,文宣和組織是兩個主要板塊,也是花費最大的板塊。文宣除了在街頭插旗掛廣告牌外,還要在報紙電視和公車上買廣告,面臨缺乏選民反饋、展示時間滯后、變動不易、展示成本高等缺點。但是借由網絡優勢,不僅文宣的發布更加多元而便捷,而且每一條信息的輸出都能獲得反饋,可以及時地根據這些反饋和突發事件靈活改動自己的文宣內容,而這些花費只需要一個編輯和專業文宣制作團體。組織方面,傳統選舉組織需要長期的地方經營,需要與地方派系和樁腳保持良好人際關系。而在網絡政治中,不需要請客吃飯的網絡動員可以依靠網絡的擴散性發布消息,依靠網絡的便捷性進行指揮操作,從而極大節省了組織動員成本。
最為突出的是2014年參選臺北市市長的柯文哲。柯文哲本身是政治素人,缺乏政黨和財團支持,因此,選擇了通過網絡展開選戰。“‘不插旗、不掛廣告牌、不用宣傳車’,把重點放在了低成本的網絡宣傳戰中,先后推出了30支‘柯P新政’政策影片,利用YouTube充當播放平臺,再透過臉書擴大宣傳,增加點閱率。”獲得了以年輕人為主網民的追捧,最終贏得了選舉勝利。
二是增加選舉透明度。在網絡政治時代,候選人的一言一行都會留下痕跡,不僅如此,候選人過去的所有經歷都將經受對手的檢視并且在網絡上散播開來。因此,客觀上限制了候選人進行暗箱操作和違規選舉的作為,選舉的每一過程都會被選民用放大鏡進行觀察,從而增加了選舉透明度。而另一方面,通過網絡監督以及與候選人互動,選民對選舉的參與也更加頻繁且全面。同時候選人可以更加及時地回復選民訴求,并不斷告訴選民他們的重要性,使得選民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對選舉的參與和候選人的影響,提升了選民的選舉效能感。
三是加劇政治分野。在傳統選舉中,選民對選舉信息的接收是被動的,因此客觀上選民會被動接收競選各方的選舉信息。而在網絡中,選民可以在極其豐富的信息源中進行自由選擇。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種選擇的自由,大部分選民會選擇與他們主張接近的看著讓自己舒服的信息源,而不會選擇那些刺眼的會顛覆自己認知的信息。并且在自己支持的候選人說服下,選民會認為對候選人不利的信息都是對手抹黑,都是假消息,從而更加堅定自己對候選人的支持。這就是網絡政治中同溫層的形成。網絡技術本身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同溫層。無論是臉書還是YouTube,都有一種功能是根據網民的瀏覽記錄進行相關內容推薦。比如關注韓國瑜的選民就主要會被推薦韓國瑜相關的信息,從而使得選民在有限時間內接觸的都是韓國瑜相關的信息,而強化其對韓國瑜的認知。第三種強化同溫層的方式是利用網軍“帶風向”。當選民在瀏覽某些新聞評論時,首先看到的是數十條同一傾向性的評論,從而使其誤以為全體民眾的想法都是這種傾向,如果跟自己的想法一致就會更加堅定自己的認知,而如果與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會懷疑自己然后不敢發言,形成“沉默螺旋”。殊不知這數十條評論可能都來自同一家公司的網軍賬號。
而不同同溫層的形成則加劇了選民的政治分野。藍綠不同陣營選民在同溫層的影響下都認為自己掌握的是真相,都把對方視作被“假消息”蒙蔽而冥頑不化的人,與對方的交流也多帶有這樣的偏見,從而減少了雙方真誠交流客觀評價政治事件的可能,也使得雙方的政治分野愈發難以彌合。
四是強化政治惡斗。臺灣選舉中的政治惡斗主要是藍綠惡斗,一直以來都為人詬病,而網絡政治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惡斗。由于網絡信息的巨量和網絡傳播的迅捷,一條勁爆的消息無論真假都很容易掀起網絡熱潮,并對選民認知造成沖擊。因此,在過去依靠黑函耳語的攻擊手段,如今在網絡社會中迅速應用并且產生了擴大化影響。誠如自比“東廠”的前“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副主委”張天欽所言,“間接影射殺傷力最強了”。 因此,競爭對手會在網絡上釋放無論真假的勁爆消息,以抹黑對手,影響選情。而進一步的惡果則是減少了在選舉過程中本應是重點的政策主張,而充斥著不知真假的抹黑對手的消息,模糊了選舉焦點。
綜上,網絡媒介的爭奪是選舉政治發展不可逆的趨勢,它不僅僅是傳統政治過程的網絡化,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的更新,也帶來了民眾參與政治新形式和選舉操作新模式。網絡媒介在臺灣地區選舉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會越來越重要,誰掌握了網絡政治的運作邏輯,誰就能夠更好地適應網絡政治發展規律,在選舉中占得先機。在2020年臺灣地區選舉中,網絡媒介已經成了候選人進行選舉操作和民眾參與選舉過程最重要的載體,網絡突發事件的迅速傳播會顯著影響選舉情勢變化。網絡媒介的政治化對臺灣選舉來講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則需要仰賴臺灣民眾的智慧和政治人物的良知。
相關新聞
中國日報英文版兩岸頻道 | 中國日報中文版兩岸頻道 | 湖南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廣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江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中國政府網 |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協網 | 黃埔軍校同學會 | 全國臺聯 | 中國僑聯 | 臺盟 | 新華網 | 人民網 | 中新網 | 中央電視臺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 國際在線 |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