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總書記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工作報告總結了“十三五”以來決勝全面小康的決定性成就,提出了黨中央關于當前形勢的重大判斷和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等重大部署,用新時代的美好藍圖激勵中國人民更加有方向有信心有力量闊步向前。
一、對《建議》中與兩岸關系相關部分的理解
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時發表的《公報》,其中兩岸關系方面只有“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高度濃縮的一句,因而引發臺灣社會各種不同解讀分析。11月3日,新華社發布了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與兩岸關系相關的是第58項,具體內容為: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完善保障臺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支持臺商臺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支持符合條件的臺資企業在大陸上市,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強兩岸基層和青少年交流。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臺獨”分裂活動。
(一)重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
《建議》明確提到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明確重申“九二共識”的核心內涵是一個中國原則,重申了“九二共識”的重要性。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臺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祖國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
(二)以“祖國統一”取代了“和平統一”
這里面有三層含義,第一是以“祖國統一”取代了“和平統一”,國家統一既可以是和平統一,也可以是非和平手段的統一,明確對“臺獨”勢力保持高壓武力威懾。目前臺灣內部尚不具備理性探討國家統一路徑與模式的空間,但祖國統一的進程不能因為臺灣內部的困難而停滯不前。
第二,當前可能影響和干擾國家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臺獨”分裂活動。所以,“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對各種“臺獨”分裂活動高度警惕堅決遏制,決不能讓任何“臺獨”分裂活動破壞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破壞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和國家發展大局。
第三,“十四五”規劃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在今后的五年里,中華民族將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要強起來,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在祖國統一的方向上取得實質性進展。推進祖國統一是“十四五”規劃的內在組成部分。祖國大陸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就是希望能夠通過和平發展、相互融合的方式實現和平統一。有了祖國統一的目標,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就進一步明確了方向。祖國大陸出臺的各種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和融合發展的政策都將以是否有利于祖國統一為檢驗標準。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
祖國大陸在繼續增強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硬實力”的同時,繼續堅定不移地推動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兩岸關系“軟實力”,更加積極有效地推動和落實惠臺利民措施。《建議》強調所有政策措施都必須“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真正把2300萬臺灣同胞視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組成部分。按照“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的構思,臺灣經濟是屬于“中華民族經濟”,“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把臺灣同胞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中。
完善保障臺灣同胞福祉和在祖國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支持臺商臺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支持符合條件的臺資企業在祖國大陸上市。30多年來,兩岸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分工,臺商融入到祖國大陸的發展過程并發揮積極作用。臺商臺企既能促進投資地區的經濟發展、解決部分就業問題,又能在產業鏈中彌補祖國大陸相關產業上的一些不足,在“十四五”規劃中,祖國大陸依然會按照同等待遇原則,同臺商臺企共享發展機遇。尤其是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支持臺商臺企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鼓勵臺商臺企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新的創新發展優勢。
(四)爭取臺灣青年一代工作刻不容緩
兩岸關系的未來在青年,加強兩岸基層和青少年交流,有利于兩岸青年互相交流、互相了解,從而更好地融合發展。臺灣民進黨當局通過教改修改課綱,進而進行“臺獨”史觀的建構,改變了青年一代對整個臺灣的歷史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以及政治認同,在民進黨刻意營造的社會政治、生活環境、網絡媒體、輿論氛圍等耳濡目染下,臺灣民眾在生活上、在言語使用與政治傾向上不知不覺被潛移默化,對“臺獨”意識的認同與社會價值觀,已經深刻影響普通民眾特別是青年群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由于歷史原因,一些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及臺灣同祖國大陸的關系存在一些誤解,對臺灣前途命運存在一些誤判。在加強經濟合作的同時,要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廣大臺灣同胞的心里。要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弘揚中華文化,增進臺灣同胞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消融一些人的心結。
青年交流可使臺灣青年了解到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歷史,這將使未來兩岸關系的發展更為順暢。基層交流是兩岸交流之根,也是兩岸交流的動力和生命力所在。維持基層的交流,兩岸民眾的共同基礎就能得以維持和發展,也會使兩岸未來的發展更為穩定、基礎更為扎實。
(五)“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寫進黨的政治文件
《建議》專門提出“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兩岸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高度重視的戰略謀劃。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反復強調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性,而且以“釘釘子精神”把兩岸融合發展落實到兩岸最前沿——福建省。2019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提出:“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對臺工作既要著眼大局大勢,又要注重落實落細。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努力把福建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要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廣大臺灣同胞的心里,增進臺灣同胞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要在對臺工作中貫徹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去年以來,我們推出‘31條惠臺措施’,福建實行‘66條實施意見’,取得顯著成效,廣大臺灣同胞都是受益者。要把這些措施落實到位,同時要聽取臺灣同胞呼聲,研究還可以推出哪些惠臺利民的政策措施,只要能做到的都要盡力去做。”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選擇在福建省代表團發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講話,政策目標非常明確。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形勢下兩岸融合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特別要求具有地緣優勢的福建,要率先與臺灣融合發展,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并且還要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有所作為。福建省認真貫徹落實,出臺了《關于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實施意見》,要努力把福建建設成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攜手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深化閩臺優勢產業融合發展。“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已經寫進黨中央的政治文件,隨著新時代新階段新融合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兩岸融合發展進入兩岸人民實際生活中,兩岸融合發展將會躍上一個新臺階。
總之,第58項建議重申了祖國大陸既有的對臺政策和方針,保持著對臺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又有新的發展。從中可以明確看出,中央從實際出發,把握戰略主動,在牢牢掌握兩岸關系主導權之下,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迄今沒有放棄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立場。祖國大陸會以更大的耐心、主動性和創造性,繼續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加大兩岸之間的產業合作、融合發展,進而推動國家統一進程。同時,對各種“臺獨”分裂活動高度警惕堅決遏制,決不能讓任何“臺獨”分裂活動破壞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破壞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和國家發展大局。
二、保持戰略定力堅定維護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的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世界政治格局、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要保障“十四五”規劃順利實施,必須化解各種可能的風險,維護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
(一)保持戰略定力維護關鍵戰略機遇期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中國正處于由大向強發展關鍵期。美國不愿看到被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與其完全不同的中國趕超,中美兩個大國在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安全和戰略等領域的分歧與競爭激烈。美國政府千方百計對中國進行戰略遏制和圍堵,以“臺灣牌”為工具對華掀起新攻勢,民進黨當局“倚美抗中”“反中拒統”,在臺海制造緊張局勢,兩岸關系呈現出更加復雜嚴峻的新態勢。
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必須從國家安全面臨重大挑戰和有效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既要善于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國家安全的實力基礎,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今后一個時期,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準備,重點要防控那些可能遲滯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全局性風險。
面對風云變幻的形勢、機遇挑戰并存的局面,保持戰略定力至關重要。中國發展到今天,已經基本具備了解決臺灣問題的實力和條件,也有隨時粉碎“臺獨”分裂圖謀的充分準備。在處理兩岸關系上,祖國大陸謀定后動,從實際出發,以我為主,把握戰略主動,并沒有因為民進黨當局的“倚美抗中”“反中拒統”一系列挑釁行為而放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戰略,展現出強勁的政治定力和遠大的政治高度。在牢牢掌握兩岸關系主導權的大局之下,祖國大陸保持戰略定力,在繼續保持有效遏制“臺獨”分裂勢力的新形勢下,集中精力搞好建設,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融合發展,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而奮斗,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反“獨”促統推進國家統一的進程中贏得優勢、贏得主動。
(二)兩岸同胞的福祉系于民族復興
《建議》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歷史充分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樣的發展成就,更不可能具有今天這樣的國際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抗疫斗爭偉大實踐再次證明,中國共產黨所具有的無比堅強的領導力,是風雨來襲時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民進黨當局長期負面宣傳之下,臺灣民眾不免會對走向完全統一的兩岸融合發展進程產生疑慮,甚至有恐懼心理。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議》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臺灣各界應該也將會認識到,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發展兩岸關系,兩岸融合發展并不會片面改變臺灣地區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兩岸融合是一個雙向良性互動的過程。在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臺灣同胞可以獲得更充分的參與機會,融合的結果對兩岸雙方都有利。
在另一方面,蔡英文連任以來,兩岸關系進一步惡化、臺海局勢空前嚴峻,祖國大陸部分網民主張武力解決的聲浪不斷。解決臺灣問題的核心是“必須統一”,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都是可能的選項。但是,只要和平統一還有一線希望,就不應放棄爭取實現和平統一的努力。和平統一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方式,于兩岸都有利,更有利于統一后的長治久安。以融合發展的方式實現國家最終完全統一,符合兩岸全中國人民的切身利益,符合國家的長遠利益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兩岸融合發展是一項高難度、復雜的系統工程,祖國大陸民眾要有更大的定力和包容心,堅信兩岸關系主導權牢牢掌握在祖國大陸手中,“法理臺獨”是不可能成功的。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臺灣同胞的福祉系于民族復興,兩岸同胞的福祉系于民族復興。
(三)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要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提出,既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和優勢,也表明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進入到了新階段、提升到了新高度。
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構成了中國奇跡背后的“制勝密碼”,展示出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凝聚起制度自信的磅礴力量。“中國之治”之所以能夠開辟新境界,最根本的就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全局出發,推動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治理效能優勢。
根據兩岸融合發展新要求,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推動兩岸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合作,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享,支持兩岸鄰近或條件相當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隨著越來越多臺灣同胞到祖國大陸創業、就業、學習和生活,祖國大陸現有的許多制度、規定標準、規則、規范、準則、慣例都有可能面臨調整的壓力。臺灣民眾到祖國大陸后也會面臨知識結構更新和適應能力提升問題,兩岸融合進程中難免對現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問題,如何妥善處理與提升是真正考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時刻。因此,在國家尚未完全統一特殊情況下,中央政府既要有效阻遏“臺獨”、維護和鞏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更應逐步將臺灣整合納入“一個中國”的治理體系與政治秩序。兩岸融合發展實踐的過程,也正是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過程。
相關新聞
中國日報英文版兩岸頻道 | 中國日報中文版兩岸頻道 | 湖南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廣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江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中國政府網 |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協網 | 黃埔軍校同學會 | 全國臺聯 | 中國僑聯 | 臺盟 | 新華網 | 人民網 | 中新網 | 中央電視臺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 國際在線 |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