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0年在中美博弈加劇、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政治經濟形勢波譎云詭的大背景下,臺海地區局勢呈現前所未有的高度緊張與危險,維護臺海地區和平穩定成為一個急迫且嚴峻的重大課題。
一、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主要因素
對于2008年馬英九領導的國民黨當局重新取得執政權后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良好局面,人們仍記憶猶新。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建立起一定政治互信,兩岸關系在經過長達60年的隔絕、對峙、緊張、對抗之后,終于出現了和平發展的局面。馬英九當局執政期間,兩岸關系全方位快速發展,從官方機構的接觸、機制性互動的建立,到經濟合作的深化、民間交流的全面展開、社會融合的逐步推進,兩岸退役軍官互動與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醞釀,以及國際社會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普遍肯定與支持,臺海局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勢頭。隨著兩岸關系在和平發展軌道上順利推進,人們開始憧憬臺海兩岸經由經濟互利共贏、社會良性互動,進而促成多方面的融合發展與臺海的長期和平穩定,最終由兩岸中國人共同攜手達成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
然而,歷史的潮流有時會出現回旋,兩岸關系發展也并沒有完全按照人們善良的預期一直發展下去。從2014年臺灣發生“反服貿”運動,兩岸關系發展出現逆流,到2016年民進黨再次上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程驟然被打斷,臺海局勢隨之快速從和平穩定墜入冷對峙的僵局,近一年來更由于國際形勢丕變、域外因素強力介入,臺海儼然成為最可能發生軍事沖突的高危地區之一。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局面瞬間被顛覆,臺海地區危險系數驟升,有內因更有外力,美國毫無疑問在其中扮演最主要角色。近一年來,特朗普政府全面升級對中國的遏制與打壓,臺灣的戰略棋子價值因此被充分放大,臺灣問題更被美國在對抗中國時過度操弄。美國加強對臺灣的政治軍事支持,鼓動蔡英文當局對抗中國大陸,增加美國在臺海地區的軍事存在,將臺灣作為其對華遏制戰略的馬前卒。美國已完全從過去維持了較長一個時期的臺海地區相對穩定的默認者,轉變為臺海局勢緊張的制造者。從某種意義上說,近一年來臺海地區局勢出現的變化,是特朗普政府全面升級打壓中國,中美對抗烈度增大的映射,是中美關系惡化的直接反映。
美國大幅提升臺灣在遏制和對抗中國大陸過程中的戰略價值與使用價值,給堅持“臺獨”主張,但又迫于中國大陸壓力而不敢輕舉妄動的蔡英文當局提供了機會。蔡英文當局乘勢借助美國之力,推進、落實“臺獨”分裂政策,不斷試探和碰觸祖國大陸政策紅線,加大與祖國大陸“脫鉤”力度,尋求臺灣的“事實獨立”,從而造成兩岸關系的急劇惡化。此外,島內社會存在的“分離意識”,以及較普遍的“懼統”、不愿“統”心態,在外有支持、內有引導的情況下被催化,成為民進黨當局惡化兩岸關系的助力。當然,必須承認的是,這些內外因素之所以能產生如此之大的破壞力,也反映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尚不牢固,抵御內外沖擊的力量仍不夠強大的現實。
二、臺海重回和平穩定的可能性
那么,臺海緊張危險局勢在可預見的未來可否重回和平穩定?就以下幾個方面看,仍有不少積極因素和可以努力扭轉局面的可能。其一是祖國大陸在維護臺海局勢穩定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發展需要穩定的內外環境,從來就是穩定臺海地區局勢的最重要力量。未來祖國大陸仍然大體從兩個維度上維持臺海局勢的穩定,一方面采取必要的強力手段,迎擊一切外來侵略勢力和壓制島內可能的“臺獨”冒險,擊退并震懾任何想將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行徑。另一方面,盡最大努力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爭取和平統一。這是中國政府的對臺基本方針。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在強化捍衛國家領土主權行動的同時,2020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重申了“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政方針,并在各個方面加以落實??梢源_定的是,未來祖國大陸穩定臺海局勢的力度將只增不減。
其二,臺灣島內支持和平穩定的力量仍可能發揮作用。臺灣社會存在支持兩岸和平穩定的民意,大約穩定在70%左右,這一直是牽制“臺獨”冒險的重要力量。雖然,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懼統”“不愿統”,甚至有些人同時具有“分離意識”,在特定環境、特定條件刺激下,可能將這些意識凌駕于“支持兩岸和平穩定”之上,但是,不愿和懼怕與祖國大陸發生直接軍事對抗和沖突乃至戰事的,仍在臺灣民眾和各種政治力量中占據大多數。這種情況并沒有因眼下的政治逆流而發生改變。另外,從根本上說,兩岸關系緊張損害大多數臺灣民眾切身利益,尤其是享受過和平紅利之后,更無法接受臺海局勢的長期緊張。臺灣從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可以獲得顯而易見的利益,也使島內一些政治勢力、政治人物明確反對兩岸關系緊張、惡化。這都將成為蔡英文當局兩岸政策和“臺獨”冒險行為的牽制力量,尤其是經過一段時期臺海局勢高度緊張、兩岸關系嚴重惡化之后,這部分力量的反彈力道將更大。此外,兩岸關系數十年發展的成果,兩岸經貿合作培養的利基,兩岸人員往來建立的密切聯系,并沒有在近幾年的兩岸關系、臺海局勢動蕩中完全流失,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尚存,再加上兩岸人民不愿兵刃相向的基本意愿,都將在推動臺海回歸和平穩定中發揮作用。
其三,美國因素由于拜登在選舉中獲勝,特朗普政府下臺而出現變化。美國是影響臺海局勢的最大外力。如前所述,近期臺海緊張局勢加劇,與中美關系深刻變化,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對華“極限施壓”的做法直接相關。中美正處于競爭強度持續上升的階段,中美博弈將是一個長期過程。換言之,中美之間的大國博弈,美國對華遏制戰略不會因美國總統的更迭而發生根本性變化,但是拜登政府對華遏制的形態、做法,包括如何利用臺灣問題的方式,會與特朗普時期有所不同。如果拜登政府的遏制中國政策更傾向于基于一種“不完全是競爭和極限對抗”的立場,具特朗普特色的對華全力打壓包括在臺海“極限施壓”的做法,就可能有所變化。而中美戰略博弈的形態轉變,將會在臺灣社會產生微妙的化學反應,對蔡英文當局兩岸政策和島內政治集團的心態產生不同程度影響。總之,雖然中美競爭仍將繼續,臺灣在美國對華戰略中繼續扮演重要角色,臺海局勢仍嚴峻復雜,但是在美國行為方式出現變化的情況下,島內的“臺獨”冒險嘗試將會成為一種不合時宜又極度危險的挑釁而受到更強有力的遏阻,臺海也因此有可能移出前段時間的極高風險地區。
總體上看,臺海緊張危險將會有所緩解,但是,在蔡英文當局執政、兩岸關系受到嚴重損害的情況下,臺海局勢重歸和平穩定還相當遙遠。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被破壞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基礎在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沒有修復的機會與空間。
三、融合發展與維護臺海和平穩定
被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壓制了8年的“臺獨”在蔡英文當局上臺后再度泛濫,臺海局勢從和平穩定急轉為僵冷進而緊張危險。但是,兩岸關系發展從來就是曲折前行的,有“臺獨”分裂勢力存在,有外部勢力意圖遏制中國,兩岸統一之路就不可能一帆風順。就目前情況看,兩岸關系雖然處于谷底,但仍然存在重回和平發展軌道的外在條件和內在動力,其中最突出的是兩岸在經濟領域進一步融合發展的前景。
從近期看,祖國大陸市場對臺灣繼續保持極大吸引力。在新冠疫情引發的國際經濟下行情況下,中國是全球經濟暗夜中的唯一亮點。已公布的各國經濟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復蘇最快,最先進入正增長的大型經濟體。從上海進口博覽會收到的訂單看,世界對中國市場的需求有增無減。面對這一現實,與祖國大陸有著多年合作關系的臺灣企業不愿意也不可能放棄前景看好的祖國大陸市場??梢灶A見的是,臺灣當局的“兩岸脫鉤”政策無法完全壓制臺灣企業在祖國大陸市場尋找獲利與發展機會的沖動。
從中近期看,中國政府應對2020年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巨變與新冠病毒全球肆虐疊加帶來的嚴重沖擊和壓力,正在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依托巨大且仍有很大潛力可挖的國內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加強國際經濟合作,推動經濟高質量穩定發展。這一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將帶來祖國大陸發展模式的轉變,將打通經濟循環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完整性,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相當于祖國大陸龐大市場再擴容。這不僅帶給臺灣企業在祖國大陸更多發展機會,也將為兩岸經濟提供新的互補互利合作模式,進一步推動未來兩岸經濟合作與深入融合。
從中長期看,2020年11月15日,亞太15國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議(RCEP),15個成員國總人口、經濟體量、貿易總額均占全球總量約30%,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貿區。在逆全球化出現、保護主義抬頭大背景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議的誕生,不僅是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新的里程碑,更將有力提振區域貿易投資信心。15國占臺灣出口比重近七成,未來一旦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議展開全面降稅,對臺灣產生貿易移轉影響是可以預見的。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議原產地規定有助于強化區域內供應鏈整合,以及吸引境外投資,也會對臺灣產生排擠效應。臺灣經濟所面臨的日益被邊緣化強大壓力,將轉化為加大臺灣企業增強與祖國大陸合作,以及經由祖國大陸向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議其他國家拓展的緊迫性。
放眼未來,兩岸關系在和平發展的主航道上不斷推進是大趨勢,其間可能出現波折或暫時偏離軌道,要將這個時段的損害降到最低、將時長壓到最短,就要排除困難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基礎。
可見,雖然兩岸關系眼下十分困難,需要克服的障礙很多,但是仍有發展的內外動力,尤其是經濟互利合作的推進,也將促進兩岸經濟更緊密融合,這些都將為兩岸關系重新進入和平發展軌道積累基礎和創造條件。總之,不因浮云遮望眼,趨利避害,調動促進兩岸和平穩定的各種因素,乃是克服當前困難的重要和必要之舉。
相關新聞
中國日報英文版兩岸頻道 | 中國日報中文版兩岸頻道 | 湖南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廣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江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中國政府網 |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協網 | 黃埔軍校同學會 | 全國臺聯 | 中國僑聯 | 臺盟 | 新華網 | 人民網 | 中新網 | 中央電視臺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 國際在線 |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