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蔡英文上臺執政后,延續了“臺獨”分裂勢力的“臺獨政治路線”(堅持“臺獨”立場、主張“一邊一國”)、“臺獨經濟路線”(經濟上“遠中脫中”與推動“新南向”)與“臺獨文化路線”(推動“文化臺獨”活動與建構“臺獨”史觀)。因此,當下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主要矛盾也就是政治上的矛盾,仍然是統“獨”矛盾,是“臺獨”與反“獨”促統的矛盾。在社會層面,是融合發展與反融合發展的矛盾。在文化領域則是,堅持中華民族史觀、弘揚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民族意識與蔡英文當局推行“臺獨”史觀、大搞“去中華化”“文化臺獨”的矛盾與斗爭。
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華文明是一個整體,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全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與目標。中華文化在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與實現民族復興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與作用。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優良傳統,中華文化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對于凝聚和團結歷代各族人民起著非常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中華文化也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只有堅持弘揚中華文化,揭露蔡英文當局的“文化臺獨”反動本質,用中華民族意識融解“臺灣主體意識”,確認中華文化是臺灣的主體文化、臺灣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認知,匡正錯誤的“臺獨文化史觀”,才能逐步有效遏制“文化臺獨”的蔓延與影響,避免中華文化被“臺獨”分裂勢力所踐踏與辱躪。
一、面臨蔡英文當局“文化臺獨”的嚴峻挑戰
海峽兩岸經歷巨大歷史社會變遷,隨著臺灣島內政治發展,臺灣島內除了在政治上出現嚴重的“臺獨”分裂主義意識外,也已形成強大的“臺獨”政治陣營。繼李登輝與陳水扁之后,目前執政的民進黨蔡英文當局更是變本加厲,依靠手中掌握的權利與資源,一方面大力推動“去中”“遠中”“脫中”“離中”“反中”“抗中”與“仇中”的政治分離政策,企圖“解構中國”,完成體制上的“臺灣國家建構”;另一方面,從歷史、文化、教育、語言等方面大力推動“文化臺獨”政策,企圖完成心理、精神與文化上的“臺灣國家認知建構”。因此,“文化臺獨”就是從歷史、文化、教育、意識形態、象征、符號、標識等多方面,推動“去中國化”“去中華化”,及塑造“臺灣國家化”的歷史、文化、教育、觀念意識等一套“臺獨”政策舉措。蔡英文當政后的“文化臺獨”活動主要表面在三個方面。
一是以“轉型正義”與“多元文化”名義,全面推動“去祖”“去孔”“去中”等“文化臺獨”活動,企圖將“臺獨”行動合理化、正當化。蔡英文在2016年就職這一象征性的重大典禮活動講話中,不提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或同為炎黃子孫,其后取消遙祭黃帝陵。蔡英文當局還試圖消除孔子在臺灣的歷史文化地位,攻擊國民黨在臺灣拆除日本神社、重建孔廟是用“他的孔子”來統治,取消紀念孔子生日的教師節,臺北故宮博物院還要取消代表孔子象征的“萬世師表”四個大字。
二是解構“中國史觀”,建構“臺獨史觀”。一方面通過顛覆“中國史觀”,建構以臺灣為主體的“臺獨史觀”。其中,新版“12年國教課程綱要草案”把高中歷史課目中的“中國史”列入東亞史,企圖切斷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關系,并將“兩岸關系區域化”。另一方面以“原住民史觀”與“南島史觀”對抗“漢人史觀”,將臺灣主體性與原住民相連結,并將原住民起源“南島化”。蔡英文2020年年底展開所謂臺灣與南島歷史文化同源的“尋親之旅”,以建立“臺灣國家化”分離主義的新史觀與合理性。蔡英文在過境關島時竟然表示,臺灣與關島關系獨特,歷史文化根源可遠溯數世紀之久,馬紹爾、圖瓦盧與所羅門群島“這三國人民和我們的人民都源自南島,期待大家一起追根溯源”。這不僅是“脫中反中謀獨”的問題,而是對歷史文化的竄改與扭曲,是對中華民族的背叛。臺灣民眾除少數原住民外均來自祖國大陸,祖先在祖國大陸,怎么能說臺灣人民都源自南島。新的大量考古證明,臺灣原住民來自福建沿海。最新境內外研究證實,南島語族約8000年前起源于福建沿海地區,臺灣自己發現的馬祖亮島遺跡也證明,南島語族應起源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而非由南太平洋向臺灣遷徙。蔡英文“尋親南島”的要害就是將臺灣歸于南島文化體系的一部分,南島語系大家庭的一分子,兩者同源同根,以否定兩岸同源同種同根同血脈,要破解“兩岸一家親”。這是真正對中華民族的背叛,是對先祖的不敬,甚至是對先祖的污辱。
三是割裂中華文化與語言,謀求建構獨立于中華文化之外的“臺灣文化與語言體系”。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強勢主導,確定減少高中語文的中華傳統經典,壓縮高中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法”,提出并推動“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旨在降低漢語重要性;推動制訂淡化中華文化的“文化基本法”,提出“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國家”口號,舉辦“臺灣文化節”。
可以說,“文化臺獨”尤其是“去中國”與“反中國”的“臺獨教育”,其實是“臺獨”分裂勢力“政治臺獨”總工程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文化中國”“歷史中國”與“血緣中國”甚至“政治中國”的公然挑戰。經過20多年的努力,“文化臺獨”確實造成島內青年一代思想價值混亂,常常將臺灣地方文化與中華文化并列或對立,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有所淡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明顯下降,對祖國認同出現嚴重異化,反而將臺灣文化視為主體文化。
二、蔡英文當局“文化臺獨”負面影響深遠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豈是蔡英文等“臺獨”分裂勢力推動的“文化臺獨”舉措所能徹底改變的。即使日本殖民統治臺灣51年,大力推行“日本文化”甚至“皇民化”,遏制與打壓中華文化,也未能改變臺灣社會的中華文化屬性與中華文化主體性。今日臺灣,不論南北,不論何種族群,基本的或主要的民間信仰與風俗習慣等都是中國的,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全島媽祖信眾超過1600萬人,占臺灣人口總數三分之二。即使許多綠營人士甚至“臺獨”人士,他們的文化信仰也是中國的,家里墻上貼的是中國字畫,講的是中華文化古典。只因他們政治價值與政治立場的改變,或因政治制度與祖國大陸對立,心靈被扭曲,從政治認同的改變發展到對中華文化認同的毀棄,卻無法改變他們的中華文化基因。
還必須明確,當下所謂的“臺灣本土文化”只是中華文化下衍生的區域文化、地方文化與次文化,就像福建文化或廣東文化一樣,不是民族文化,均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地方性的“本土文化”不必也不能否定中華文化這一主體文化。臺灣“臺獨”分裂勢力或綠營勢力不斷強化“臺灣本土文化”,旨在強化其與中華文化的差異與不同,有著強烈的政治目的與意圖,是一種“臺獨”政治操作。
蔡英文當局“文化臺獨”的重大負面影響是深遠的,絕不能低估。面對島內日益嚴重的“文化臺獨”問題,需要重視與正視,要在文化上進行撥亂反正,堅決揭露蔡英文當局“文化臺獨”的反動本質與政治圖謀,其所作所為是違背廣大臺灣同胞的中華文化價值信仰的,是反中華文化的,是違背中華民族利益的,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背叛,是對中華民族的背叛,是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同時,需要通過持續不斷、多種多樣海峽兩岸的廣泛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強化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意識與中華民族意識,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共同保護好、維護好中華民族這一共同的精神家園。
不過,在民進黨執政及掌握了所有資源與權力的情況下,中央政府還無法在臺灣進行實際的有效治理或管理,要遏制“文化臺獨”還面臨不少困難,預計蔡英文當局還會進一步推動“文化臺獨”活動,并作為對抗祖國大陸與對祖國大陸表達“不屈服”的重要手段。遏制“文化臺獨”任重道遠。
盡管面臨許多困難,但時間并不在“臺獨”分裂勢力一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可阻擋,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在臺灣不會輕意被“臺獨”分裂勢力所中斷,中華文化在海峽兩岸不會被完全阻隔,廣大臺灣同胞深厚的中華文化意識不會輕意被改變,反而會在兩岸關系發展與兩岸交往互動進程中不斷延續、延伸與弘揚。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要通過兩岸民間廣泛交流,增進相互了解,增進中華文化的共同意識。特別是要在交流互動中增強臺灣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意識、中華文化意識、中華共同體意識,以全新的姿態迎接中華民族的光輝未來。
三、兩岸同胞攜手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民族意識的六個路徑
目前臺灣在民進黨執政下,兩岸同胞攜手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民族意識與反對遏制“文化臺獨”是非常困難的,但兩岸同胞還是要堅定信心,勇于承擔,采取多種方式與手段,盡最大努力,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抵制“文化臺獨”活動,增強中華民族意識。
兩岸同胞要共同揭露與抵制蔡英文當局的“文化臺獨”行徑。要明確將其“文化臺獨”活動定性為是對中華文明的背叛、摧殘與戕害,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未來必將受到歷史的審判。
祖國大陸要將兩岸文化交流合作作為對臺工作重大文化工程。要制訂長期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發展規劃,并給予大力支持,是遏制蔡英文當局“文化臺獨”最有效手段之一。
促進與擴大兩岸民間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包括學術的、教育的、藝術的、宗教的、民俗的、體育的、技藝的,等等。通過廣泛交流,傳承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民族意識。同時要實現兩岸文化交流的機制化、制度化與經?;种院悖镁脼楣?。
實施傳承與弘揚中華文化的文化出版工程。兩岸民間機構已單獨或合作出版了一些有關中華文化的書籍,如臺灣孫文學校出版了中華文史哲系列叢書(七本),兩岸合編出版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高中古詩文選讀》與高中語文課本等,但還遠遠不夠,支持不夠,宣傳不夠,發行量不夠。祖國大陸應給予更多支持,可設立專門致力于傳承、弘揚中華文化與推進兩岸文化交流的中華文化出版工程,給予一定的出版經費支持。有關部門機構或單位可通過各級政府機構采購方式,將不同版本與風格的中華文化書籍作為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禮品贈予從事或參與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的臺灣同胞。
擴大增設兩岸文化交流專門基金。兩岸各種各樣的文化交流需要可持續使用的經費。兩岸民間尤其是臺灣已有不少從事兩岸文化交流的基金會或基金,祖國大陸專門用于從事或支持兩岸文化交流的基金不多,不能滿足廣泛的、可持續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需要有關部門給予支持。也可與民間合作,成立不同性質、規模與功能的兩岸文化交流基金,實現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可持續發展。
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自媒體等現代媒體手段,廣泛靈活宣傳中華文化,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此外,兩岸同胞要樹立超越兩岸意識形態分歧的中華意識與中華情懷,自覺弘揚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民族意識。
四、兩岸同胞攜手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民族意識的八個努力方向
增進兩岸同胞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增進兩岸同胞的中華民族國家統一意識。增進兩岸同胞同是中華兒女的民族血脈意識。增進兩岸同胞中華情、中國心的民族情懷意識。增進兩岸同胞一家親、兩岸一家人的親情意識。增進兩岸同胞的中華歷史文化傳承意識。增進兩岸同胞的中華文化自信意識。增進兩岸同胞共同振興中華的民族使命意識。
臺灣遠見—天下文化事業創辦人高希均先生在文章《追求文明社會的“家和萬事興”》(臺灣《聯合報》,2018年5月31日)寫到:
“中華情一直在我夢中與心中浮現,從未消失。西方社會四十年的教學生涯,最后還是在東方文化中回歸。
中華情是對中國百年歷史的屈辱有悲情;
中華情是對錦秀河山與樸實人民有親情;
中華情是對中華民族及燦爛文化有熱情;
中華情是兩岸一家親家和萬事興有溫情?!?/p>
相關新聞
中國日報英文版兩岸頻道 | 中國日報中文版兩岸頻道 | 湖南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廣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江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中國政府網 |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協網 | 黃埔軍校同學會 | 全國臺聯 | 中國僑聯 | 臺盟 | 新華網 | 人民網 | 中新網 | 中央電視臺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 國際在線 |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