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拜登入主白宮將近一年,一路走來,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最大特點就是說一套做一套,充滿虛偽。一方面表示“有望重塑”中美關系,中美雙方仍互有利益,另一方面持續不斷對華挑釁。說話不算數,說假話,背信棄義,將一個中國政策空心化,成為拜登政府應對中美關系的“家常便飯”。
拜登對華政策的“算盤”看起來“還將不斷升級”,拜登對華政策的內囊究竟是什么?對拜登政府,也許一年的觀察期還不到充分顯露其對華政策實質的時候,那么,有哪些跡象已經顯露出來,這些跡象與拜登政府及其政黨的利益與算計是什么關系?
一個值得關注但未曾引起足夠警惕的現象,就是拜登政府利用中美之間保持對話和來往、關系裂而不破的現狀,通過制造宣傳效果,在國際戰略層面和國內輿論影響方面,混淆視聽。通過這種手段,渲染、加工、釋放所謂“美國政府在與中國政府的對立與競爭中不斷抗衡”“維護世界民主自由與正義”,制造“美國回來了”,美國與中國抗爭美國“不斷獲勝”假象。對拜登政府這種手段,須予以揭穿,以正視聽。
一、紙糊的燈籠,一戳就穿
據悉,前不久羅馬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六次峰會期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主動找到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希望就兩國之間的一些問題舉行會談。會談時,王毅以單刀直入的外交風格,直接點明中美關系當前沖突不斷的實質,在于美國在一個中國政策上說一套做一套。
王毅對此進行了清楚的表達:第一、美國必須尊重真正的“一個中國”原則,而不是搞虛假的“一個中國”。第二,言必有信,說話要算數。美國需要如實履行對有關“一個中國”原則的承諾。第三,美國應積極落實“一個中國”原則。王毅指出,履行承諾的表現只能通過行動來表達,若是嘴上說著尊重,但背地里還是搞一些小動作,必然是不可以的。
王毅特別指出,對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帶領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在涉臺問題上不斷挑釁,中國政府對拜登政府的所作所為難以接受。有記者問,對于下一步如何改善中美關系,中方有何期待。王毅強調,中美兩國建交40多年來積累的重要經驗就是,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王毅指出,“中美兩國元首在兩次通話中達成的重要共識,是雙方要避免對抗,希望美方切實把兩國元首的共識落到實處,妥善管控分歧”。王毅特別指出,希望美方“為下階段的交往,做好政治準備,提供必要條件”。話說到這個份上,中國對于該點的都點到了。記者問及對會晤效果如何評價時,王毅直言,沒有任何成效。
對王毅的說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立即跟進。面對國際媒體,布林肯的反應沒有任何誠意。布林肯說,美國“一直都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也沒有破壞過一中原則”。當記者問及他對會晤如何評價時,布林肯回避中美關系存在的癥結問題,而是含糊地說“具有超乎尋常的意義”,好像留有空間。
但當天美國國家網站的簡報,表述卻是“另一套”。白宮發言人擺出“捍衛自由民主”姿態,描述布林肯的講話:“他(布林肯)宣稱,美國關注中國的行為,這些行為涉及人權、新疆、西藏、香港、南中國海和臺灣。他指出,中國的行為與美國及其盟國和伙伴的價值觀產生沖突,破壞了以國際原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這樣的簡報,不僅在網上誤導民意,討好民粹,還把中國列為國際秩序挑戰者,釋放“中國威脅論”。一些外電評述表面“中立”,說“中國放出狠話,不再客氣”。實際立場仍然是站在西方所謂“中國威脅”的一邊。
3月以來,中美元首已進行兩次通話,中美雙方進行了三次高層外交會談。但在與中國進行對話、溝通過程中,拜登政府卻居高臨下,出爾反爾,刁橫無理,在臺灣問題上,更是變本加厲,挑釁手段層出不窮,有恃無恐。遭到中國回擊后,則回避躲閃,對重大原則問題,做一些似是而非的應對。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已成為紙糊的燈籠,必須予以戳穿。
二、民粹與美國政治
美國對華政策整體強硬趨勢,只是問題的一個表象。有西方評論家指出,美國當前國內形勢與1936年納粹德國進入萊茵非軍事區前夕,德國的民粹化政治和狂熱社會氛圍類似。美國政治家的任何非理性操作,都可能起到進一步鼓勵美國民粹勢力高漲,贏得民眾贊同作用。特朗普2016年出人意料地當選,2020年敗選后,人氣至今不散,仍能繼續得到美國普通大眾的支持,就是這種邏輯的反映。
首先,美國是一個兩極分化嚴重的社會。拜登上臺后,選舉手段遭到詬病,社會分配不公加劇,民主黨精英固有的政治傲慢等,這些舊有矛盾,造成特朗普支持者的進一步集結。民粹主義甚囂塵上,他們甚至相信,特朗普就是美國的救星。民粹加選票成為美國政治現狀。
蕭規曹隨,特朗普利用美國兩極分裂,激化社會對立,獲得民眾支持的策略,被拜登團隊繼續“照抄”。外交政策方面,拜登團隊以中美關系為其獲得政黨利益的“收割機”,作為穩住民主黨在美國政治中陣腳的“助推器”。在戰略上渲染中國為“最大競爭者”“最大威脅”“最危險長期敵手”,利用這一背景,推行魚目混珠、顛倒黑白、不講信用的對華政策。認為這樣能夠更直接、更快速地獲取各種利益,特別是有效“拉抬”拜登就職以來民主黨政府每況愈下的支持率。根據蓋洛普民調,拜登的民意支持率已跌到接近其百日執政前的水平。
其次,某種層次上,美國國內輿論對拜登政府在美國國內經濟、民生等均不樂觀的情況下,仍然繼續挑戰中國的做法,是按一種“逆反思維”進行接受的。在民粹橫行的政治、社會環境下,美國媒體、精英集團一直以來的宣傳調子,就是說中國其實比美國更注重商業利益,更加不敢真正付出戰爭代價,美國能夠應對“中國威脅”等。這些“信息轟炸”,導致從美國民眾到政界人物,都將對華政策強硬作為一種理所當然的政治冒險手段,這種冒險手段與民粹主義結合“進行套利”,屢試不爽,助長了如今民粹與美國政治局面的出現。所以王毅在與布林肯會面時強調,美國“為下階段的交往,做好政治準備,提供必要條件”。
三、“對華套利”,尋求繼續執政
美國的政客是職業性的,是從操縱劃分選舉版圖的選區選出的。嚴格說,在美國當前局勢下,政客僅僅是通過為選民表演政治上需要的民粹主義尋求繼續執政。而對華政策強硬,除了迎合民粹需要外,還可以進行套利。因此,從特朗普政府開始,操縱民粹,裹挾民意,“對華套利”,就是美國操作對華政策的主要目的。
在“中國威脅”的旗號下,這種“對華強硬,進行套利”的想法在民粹盛行的美國社會得到了接納,結果出現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反華提案接二連三“排隊”得到通過的“奇跡”。行政部門放棄職責,不進行任何政爭,政黨分歧也故意裝聾作啞,無一例外,統統放行。
拜登上臺后,一開始還遮遮掩掩,有所顧忌。“百日新政”后,逐漸拉開帷幕,接過特朗普表演民粹主義、尋求繼續執政那一套“策略”,推行迎合民粹,“對華套利”,尋求繼續執政的方針。例如,拜登執政百日后,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了主張全面抗中的“戰略競爭法案”。 法案聽證過程中,公開出現“美國應給予臺灣與他國政府同等待遇”的主張。
又例如,中美貿易沖突是中美關系中的斗爭焦點,從美國政府到媒體,各種報道與說法萬變不離其宗,都在極力掩飾中國供應鏈對美國國內通漲問題的重大影響。至今美國大多數民眾仍然蒙在鼓里,不知問題所在,不知供應鏈問題牽涉到方方面面。
再例如,今年三月中美在阿拉斯加舉行高層會晤。會晤一開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發表美國關切中國新疆、香港、臺灣、對美國網絡攻擊及經濟脅迫等議題的講話。王毅進行回擊,指責美國在這次會談前夕,以“香港問題”為借口對中國發動新制裁的舉動,“不是正常的待客之道”。
然而,美國社會民粹主義的肆虐,導致托馬斯·弗里曼這樣的知名政論作家,在白宮網站上發文時,將中美沖突和美國的霸道包裝為“中國不再尊重美國”。他指責說:“中國領導人視我們為一個衰落的帝國,說我們靠美國例外主義的余灰為生。”
此前有傳言,中美雙方10月底將在二十國集團集團領導人會議見面,但10月初,拜登和布林肯先后宣稱,美國將履行對臺灣的“安全承諾”。拜登政府還試圖支持臺灣進入聯合國,美國國會至今已經通過了300多項反華提案,可見拜登政府為了表演民粹主義,為了尋求繼續執政,在對華強硬、“對華套利”上,花了多少功夫。利用“民粹裹挾民意”,成為他們奉行的邏輯,哪里還顧忌什么對華政策真實性和虛假性的區別。
四、虛假的對華政策難以為繼
就后疫情時代看,美國國內矛盾日趨尖銳,需要“泄洪”,但美國的經濟、軍事準備和當年納粹德國一樣,并不充分。此外,拜登政府還面臨日益臨近的中期選舉必然產生的激烈黨爭,對華政策的虛偽性也遭到中國全方位回擊。正如王毅指出,如若繼續奉行這種蠻橫無理的對華政策,必將對中美關系造成顛覆性、全局性破壞。
從拜登政府角度看,一旦對華政策的“套利”無法構建起冒險成功的國內政治氛圍,或者無法達到民眾預期,或者遭到政敵劇烈反對、抵制,必然偃旗息鼓,收起冒險的算盤,回歸務實政策。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中美關系方面,拜登政府出現開始“找臺階下”的跡象。11月9日,就在行政部門繼續炒作國會參眾議員搭乘軍機到臺灣的同一天,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發表講話稱,“美國期待改變中國體制是一個錯誤”。眾所周知,羅馬會晤,王毅所指的這個錯誤,是指拜登政府在一個中國政策上說一套做一套,執行虛假的對華政策。沙利文講話移花接木,說成是拜登政府將放棄要中國改變體制的錯誤想法。雖然看起來不那么光明正大,但已經釋放出緩和信號。
3月中美阿拉斯加高級別會晤后,拜登曾就中美阿拉斯加會談表示“他理解中國的民族感情”,表示“美國不會阻止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然而,拜登政府沒有做到言行一致,導致今天中美僵局。弄虛作假,不可能長期有效,紙糊的燈籠,一戳就穿。
未來看美國如何表現,雖是老生常談,然而仍有實質意義。世界需要一個和諧的中美關系,而美國虛假的對華政策,已經難以為繼。
相關新聞
中國日報英文版兩岸頻道 | 中國日報中文版兩岸頻道 | 湖南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廣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江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中國政府網 |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協網 | 黃埔軍校同學會 | 全國臺聯 | 中國僑聯 | 臺盟 | 新華網 | 人民網 | 中新網 | 中央電視臺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 國際在線 |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