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國家統一是中國的根本利益,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傳統和理想信念。中國共產黨1921年成立以來,在承擔起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的同時,也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領導中國人民結束舊中國四分五裂混亂局面、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重要使命。回顧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國家統一、維護領土完整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探究成功經驗和歷史啟示,對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實現國家統一、維護領土完整的模式與路徑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從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以極大的勇氣和毅力打敗外國侵略者和國家分裂者,解決部分邊疆歷史遺留問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創造性收復香港、澳門,致力解決臺灣問題,推動祖國統一大業;堅決捍衛海洋權益,反擊外國侵略,取得了彪炳史冊的歷史性成就。
(一)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政策,維護國家統一和邊疆穩定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對民族問題的主張。1922年,黨的二大宣言呼吁,“推翻一切軍閥,統一中國本部,蒙古、西藏、新疆三部實行自治,再聯合成真正民主主義的統一的共和國”,提出了民族平等、聯合的原則和民族自治思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進一步成熟。1938年9月,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各少數民族與漢族有平等的權利,在共同對日原則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務之權,同時與漢族建立統一的國家。1947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為解決民族問題和國家統一問題提供了成功范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標志著民族區域自治由黨的政策上升為國家制度。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民族區域自治。1954年,民族區域自治政策載入共和國第一部憲法。1984年,全國人大制定頒布《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國家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各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自行管理內部事務;中央和發達地區幫扶少數民族地區,各族群眾和睦相處,積極增進民眾福祉。黨領導各族群眾成功挫敗西藏達賴集團分裂活動,新疆伊犁、塔城叛逃事件,新疆南部“東突”分裂暴動和恐怖襲擊,維護了邊疆穩定和領土完整。
(二)提出“一國兩制”方針,順利實現香港、澳門回歸,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
香港問題、澳門問題是清政府與英國、葡萄牙簽訂不平等條約造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承認這些不平等條約。黨的第一代領導人考慮到建國之初的國際國內形勢,提出對港澳采取“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方針。改革開放后,為解決臺灣問題,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并將這一構想首先運用于解決港澳問題。1985年,六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一國兩制”確立為國家一項基本國策。1990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一國兩制”構想。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方針由理論走向實踐。港澳回歸祖國,洗雪了百年國恥,極大振奮了中華兒女的愛國精神,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維護國家統一的堅定意志,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國家統一思想日趨成熟。
港澳回歸以來,中央政府嚴格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香港、澳門保持了繁榮穩定的良好局面,“一國兩制”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實踐證明,“一國兩制”是解決歷史遺留的香港問題、澳門問題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門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定最佳制度安排。近年來,港澳特別是香港出現了一些現實問題。但令人鼓舞的是,香港國家安全法的制定實施,選舉制度的修改完善,挫敗了一些反華勢力的圖謀,推動香港社會由亂轉治、由治及興,中央對香港全面管治權進一步落實,進一步彰顯了國家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的堅定決心。2019年2月,中央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開啟了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歷史新紀元,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鞏固“一國兩制”、維護國家統一思想得到進一步豐富發展。
(三)堅持“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方針,堅決反對“臺獨”,致力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
自臺灣問題形成以來,中國共產黨就把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為神圣歷史使命,并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不斷調整對臺方針政策。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第三次國共合作”等主張。1963年,周恩來把“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有關思想概括為“一綱四目”,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誠意和決心。在中國共產黨的不懈努力下,上世紀70年代中美發表三個聯合公報,美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三個聯合公報至今仍在中美關系中起著壓艙石作用。70年代末,鄧小平提出解決臺灣問題的“一國兩制”科學構想,宣告兩岸關系新階段來臨。上世紀90年代,江澤民提出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本世紀初,胡錦濤提出發展兩岸關系的四點意見,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將實現兩岸統一的大政方針轉化為國家立法,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反對分裂國家、維護祖國統一的堅強意志。
黨的十八大以來,祖國大陸積極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實現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出臺便利臺灣同胞到祖國大陸工作生活系列措施,“一國兩制”理論政策進一步豐富發展。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提出,“探索‘兩制’臺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概念與目標,系統回答了統一后的臺灣將實施什么樣的“一國兩制”、怎樣實施“一國兩制”等重大課題。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和歷史視野出發,指出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深刻揭示了祖國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為做好新時代對臺工作指明了方向。
(四)綜合運用外交、法律、經濟等斗爭方式,堅定維護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努力締造和平之海
領海是國家主權和領土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歷史原因,中國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一是黃海、東海、南海與周邊國家海洋劃界爭端。在中國管轄的300多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中,有150多萬平方公里被相關鄰國覬覦。南沙群島數十個島礁被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非法侵占。二是國際海洋通道安全受到威脅。三是海洋產業發展受到不良影響,特別是南海海域石油天然氣資源被周邊國家嚴重盜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海軍建立了北海、東海和南海艦隊,承擔起維護國家領海主權的重任。1974年,中國海軍對入侵西沙群島的南越軍隊進行堅決反擊,有力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適應對外開放需求,鄧小平提出“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主張,在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同時,向國際社會展現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形象與決心,為中國數十年快速發展營造了良好外部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出發,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海洋科技;積極完善海防體制機制,組建國家海洋局,挫敗日本“購島”鬧劇,實現釣魚島常態化巡航,劃定東海、南海防空識別區;建立海南省三沙市,推進南海島礁建設,與一切侵犯中國海洋權益的行徑進行堅決且必要的政治、外交、法律斗爭,有力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推動海洋強國戰略步入新階段。
(五)堅決反擊外國侵略,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堅決反對外國侵略,有力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1958年,赫魯曉夫要求在中國領土和領海建立共管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被毛澤東斷然拒絕。勃列日涅夫上臺后推行霸權主義,在中蘇、中蒙邊境陳兵百萬,導致邊界局勢緊張、沖突不斷。1969年3月,蘇聯進犯中國珍寶島,中國邊防軍自衛反擊,保衛了祖國神圣領土。1962年,中國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對入境中國的印度軍隊進行自衛反擊,有理有利有節開展軍事斗爭。1979年,越南單方面撕毀中越兩黨達成的邊界確認,蓄意挑起邊界沖突、侵占中國領土。中國被迫進行自衛反擊,取得對越作戰勝利。在邊界問題上的自衛反擊,充分表明中國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為管控邊境分歧、有序解決邊界爭端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實現和維護國家統一的成功經驗與歷史啟示
第一,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面準確貫徹落實黨的系列方針政策。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統一大業,作為自己的歷史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奉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外交政策。外界評論稱,中國的歷屆舊政府都保留了帝國主義特權,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才能徹底肅清一切帝國主義在華特權。1982年,鄧小平針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主權換治權”新殖民主義論調,嚴肅指出:“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如果在1997年不收回香港,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舊中國歷屆政府以及國民黨和其他黨派,沒有誰能如中國共產黨人這樣高揚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表達中國人民堅決實現國家統一的決心和信心。歷史表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現代中國的統一。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最廣泛地團結凝聚全體中華兒女,匯聚起維護國家統一的強大意志和力量,有力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最終實現國家統一。
第二,必須堅定不移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問題上寸步不讓、寸土必爭。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與中國簽訂中美聯合公報,美國以婉轉的外交辭令承認一個中國。但公報即將發表時,美國又提出多處修改意見。毛澤東表示,除了臺灣部分我們不能同意修改之外,其余部分可以商量。接著又嚴厲指出,任何要修改臺灣部分的企圖都會影響明天發表公報的可能性。正是毛澤東維護國家統一的原則立場為中國今日解決臺灣問題、推進國家統一大業開辟了可能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咄咄逼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警告日本正確處理釣魚島問題,告誡美國謹言慎行、不要介入爭議,堅決捍衛了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事實證明,只有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問題上寸步不讓、寸土必爭,才能最堅定地推進國家統一事業,切實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第三,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是被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反復證明了的科學真理,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繼承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理論精髓,將之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在推進國家統一進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論,創造了一系列新制度,保證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統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民族領域,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造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港澳臺領域,將馬克思主義殖民地理論和國家主權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造了“一國兩制”制度。實踐證明,處理國家統一問題,必須善于運用先進思想武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原則堅定性與策略靈活性相統一,在準確判斷形勢的基礎上,提出最科學的應對之策。
第四,必須始終堅持依法推進國家統一,不斷完善方針政策、提升制度效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致力將國家統一系列方針政策法治化、制度化。港澳方面,制定基本法及其配套法律,把“一國兩制”偉大構想轉化為具體法律制度,實現了港澳順利回歸祖國;運用法治手段處理港澳事務,明確和規范中央與特別行政區關系,保障了港澳回歸后的繁榮與穩定。民族問題上,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及一系列法律法規確立和完善了國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效防范和打擊了“藏獨”“東突”等民族分裂勢力,保障了少數民族地區穩定、發展和繁榮,增進了民族團結、民族融合和民族和諧。臺灣問題上,不僅制定了《反分裂國家法》,堅決遏制、防范和打擊“臺獨”,而且積極有效運用國際法規則,推動一個中國原則始終作為國際共識,有力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事實證明,作為一個成熟的政黨,只有善于運用法治推進國家統一、維護領土完整,才能不斷提升制度效能,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黨的方針政策。
相關新聞
中國日報英文版兩岸頻道 | 中國日報中文版兩岸頻道 | 湖南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廣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江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中國政府網 |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協網 | 黃埔軍校同學會 | 全國臺聯 | 中國僑聯 | 臺盟 | 新華網 | 人民網 | 中新網 | 中央電視臺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 國際在線 |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