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際形勢和中國國情變化,提出了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緊密“一帶一路”伙伴關系等一系列外交主張,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并產生積極影響。習近平外交思想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歷史條件下,順應國內國際發展趨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以及為中國更好融入世界形成的;是馬克思主義外交思想在中國的偉大實踐,是結合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產物;指導著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并為解決國際社會和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和挑戰貢獻的中國智慧。
一、和而不同:習近平外交思想豐富“和平發展”原則
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外交領域始終奉行和平與發展政策。“以和為貴”“和光同塵”思想根植于中華民族精神世界,和諧共處觀念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思想與行為。熱愛和平的歷史傳統不僅賦予中華民族追求和平與發展的內在動力,更成為中華民族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獨特民族印記。和平發展是中國發展內在要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需要不斷滿足14億人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實現社會經濟發展成果14億人共享。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仍存在各種問題和挑戰,和平穩定發展環境是中國持續發展、解決各種發展難題的必要條件。中國人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基因,所以中國在走向強大的道路上仍舊堅持和平與發展方向,這既是中華民族“和”文化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為維護世界穩定發展提供的獨特思路。
習近平外交思想豐富了和平與發展的外交原則,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堅持以國家利益為底線,推動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意味著中國堅持以國家利益為底線維護國家發展利益。面對日本、韓國及南海諸國與中國的領土爭端,中國堅持“主權屬我”原則;“在維護海洋領土主權和利益的同時,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談判爭取解決具體爭議”;面對“臺獨”“藏獨”“三股勢力”,中國旗幟鮮明地明確一個中國原則。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覬覦他國權益,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
除了堅守本國主權、安全等,中國還在尊重別國主權的前提下推動國家之間的合作,實現共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同各方一道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為世界共同發展增添新動力”。“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國家提供經濟合作,將中國機遇轉化為世界機遇,為實現全球范圍合作共贏注入中國動力。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堅決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不會犧牲別國利益謀求自身發展。堅定不移地堅持公平正義才使得中國和平外交政策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認可。尊重別國主權、互利共贏既有利于中國和平發展,又是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所做的重大貢獻。
二、親仁善鄰:習近平外交思想展現“大國外交”風范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復雜嚴峻國際形勢和前所未有外部風險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健全黨對外事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加強對外工作頂層設計,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作出戰略謀劃,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人類進步潮流。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正確指引下,中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路,形成以大國外交和周邊國家外交為重點,以發展中國家外交為基礎,以多邊外交為舞臺的全方位外交布局。中國對外工作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
中國積極處理與大國、周邊國家外交關系。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并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威脅論”不絕于耳。因而,如何處理與大國關系在中國外交工作中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訪問美國,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就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達成重要共識,并將新型大國關系內涵概括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中國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與包括美國在內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演講,要在亞歐大陸架起友誼和合作之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中歐都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座橋梁,建設更具全球影響力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就任國家主席后,習近平出訪足跡遍及五大洲69個國家,推動中國與其他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交流,將睦鄰友好、守望相助外交思想展現得淋漓盡致。中國與其他國家交往中積極承擔相應責任,堅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擴大共同利益,打消其他國家“中國威脅論”疑慮,推動中國與相關國家協同發展,體現了別具東方智慧的大國胸襟。
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歷來重視與其他發展中國家關系。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離不開廣大發展中國家支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永遠做發展中國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中國長期以來堅持與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政治上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經濟上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文化上和而不同、包容互鑒。如“一帶一路”給全世界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促進國家發展的機會。公共基礎設施、經濟走廊等建設極大擴大了貿易交往規模,促進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共贏關系,體現了中國大國風范,有利于促進更加公平正義的全球治理。
多邊外交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重要依托,也是開展元首外交重要平臺。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與世界交往日益密切。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提升,中國通過多邊外交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如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金磚國家會議、上合組織會議以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場合,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設立亞洲投資銀行等一系列倡議,積極推進中國和與會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合作。除多邊外交,習近平主席還巧借“體育外交”“夫人外交”“文化外交”等公共形式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有效彌補政府間交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對外工作理念,使我國對外工作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習近平外交思想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繼承和弘揚中國外交優良傳統,以守正創新大國氣派、開放包容寬廣胸襟、重情尚義崇高品格,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贊譽。
三、天下為公:習近平外交思想飽含“世界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中國發展問題置于全球發展戰略中,中國在謀求自身發展時不忘助力全球共同家園建設。面對當今世界經濟增長不平衡、貧富差距加大等層出不窮的問題,中國積極參與設計全球治理方案,與各國分享國家和地區治理與發展經驗。中國始終把自己的命運與世界各國命運聯系在一起,主動分享中國改革與發展所積累的智慧經驗。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設想、“一帶一路”倡議、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等主張,體現了將全人類視作一個利益共同體的濃厚世界主義情懷。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出訪,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涵蓋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5個方面,貫通全球、地區、雙邊3個層面,融合利益、責任和行動3項內容。是站在人類歷史進程高度,深刻把握時代潮流尤其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大勢,聚焦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向往提出的,是在人類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重要時刻,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時代課題的科學回答,為世界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指出一個方向。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強調文化上包容和政治上尊重,將全人類共同發展作為根本目的,真正體現了“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和延展性,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共同體思想的創新性承續。馬克思將理想社會闡釋為,“把國家理解為相互教育的自由人的聯合體”,而人類命運共同體便是講求合作、和諧共贏的聯合體,是對中國共產黨人先后提出的國際戰略和外交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無論是毛澤東時期的“三個世界”戰略原則,還是胡錦濤時期的“和諧世界”,堅持胸懷天下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具有的鮮明品格,是中國共產黨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作出的必然選擇。
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習近平總書記相繼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共同建設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實踐平臺,深刻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不僅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且為世界謀大同,為人類謀進步。
共建“一帶一路”。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10月,訪問東盟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一帶一路”倡議勾畫了中國外交新藍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本包含中國周邊國家以及西亞中東歐等亞歐大陸多數國家,甚至非洲部分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由中國發起,是個開放包容的合作倡議。中國致力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一步擴大合作、深化互惠程度,充分發掘各國發展潛力和優勢,在合作過程中推動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能夠發揮沿線國家各自優勢,最終實現共同繁榮。古絲綢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經濟交往典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輝煌歷史與精神的延續,在“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引領下,沿線國家不僅能夠在經濟上實現互惠共贏,還能夠在文化、教育等領域展開更廣泛合作。“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以及沿線國家帶來了發展,符合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同時也為解決區域和全球治理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發展全球伙伴關系。隨著全球化進程加深、中國國力不斷增強,中國相繼與一些國家建立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堅持以深化外交布局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關系”,積極推動中國與大國、發展中國家以及周邊國家外交進程。2014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德國,與德國建立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2018年,奧地利總統訪華,與中國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中國進一步提升已確立的伙伴關系。如2019年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中俄關系由“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提升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國建立和發展的伙伴關系,以平等性、和平性、包容性為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異也是伙伴”,是對中國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最好的詮釋。
習近平外交思想為維護世界和平、推動共同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豐富了中國共產黨外交思想,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繼承與創新。習近平外交思想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引經據典,將中國文化中“和光同塵”“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等價值觀念向外推廣,潤物細無聲,讓其他國家以及當地人民在了解中國文化的同時推動中國外交事業發展。除了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外,習近平總書記憑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創造性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如“一帶一路”倡議、新型國際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在理論上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彰顯中國智慧,更在實踐上為中國自身需要提供發展機會。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黨中央將繼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互利共贏,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深化多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相信在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將繼續與國際社會一道,落實全球發展倡議、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